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胡卫 《民主》2014,(5):14-16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对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共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时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他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  相似文献   

3.
当前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聚焦以下几个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解读;如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等等。研究中对弘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三个倡导”的内容理解等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基本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之处。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机制,以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是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4.
正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华夏文明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既有必要性,也有必须性,是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青年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市奉贤区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敬奉贤人、见贤思齐"地域人文精神,以"贤文化"建设为载体,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创建中"发新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和文明风尚建设,以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为条件。让优秀传统文化之树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生发新枝,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原因就在于"三个倡导"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从而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复制,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改造,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统一"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结出的优质果实,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张萍 《学理论》2015,(6):152-15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必须扎根当地实际,地域文化关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高校与大学生,他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融共存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决定了地域文化成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之一的现实可行性;同时,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高校节约培育成本、"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地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抓手,以传承发展为脉络,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扎根基层,创新方法,为基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新路径。立足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4年,南海区确立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有为精神、团结奋发的龙狮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精神为内容的南海精神。2010年,南海将文化育人上升为文化强区的战略,制定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5)
价值观培育首先应是良好思维方式的涵育。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思维方式的引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应例外。切中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肯綮,显然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中华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其中,以"恕"道为枢机的德性思维,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必将能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在文化构成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坚持积极扬弃;坚持全面理解;坚持发展;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14.
江沙  黄汀 《侨园》2022,(Z1):84-85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渊源和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总结和升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体现了其重要价值,能够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软实力。除此之外,还在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多方面路径使核心价值观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明确其教育的重要性、抓住其教育的关键点、提升其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积极倡导、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宣传文化战线面临着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承担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的新任务,践行着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工作部署的新要求。要在新形势下完成新任务,践行新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高度。构筑核心价值观新高度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
我们所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传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凸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奉贤通过传承家庭贤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到家庭,着力开展了"好家风"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祁娟 《学理论》2015,(7):189-19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党的十八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相结合的丰硕成果,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意义深远,需要我们知意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