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赏析     
《侨园》2013,(7):52-52
<正>【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各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相似文献   

2.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2)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评析】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5,(1):48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2)佞:音ning,能言善辩,有口才。(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8,(11)
正【选自】《论语·子罕篇》【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释】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6,(8)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xi,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5,(4):52-53
【选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u,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3)诛:意为责备、批评。(4)与:语气词。【泽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学赏析     
《侨园》2017,(11)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9.
国学赏析     
《侨园》2019,(4)
正【选自】《论语·学而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评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 《侨园》2013,(8):48-48
<正>【原文】有子日:"礼(1)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  相似文献   

11.
国学赏析     
《侨园》2017,(7)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记者问我:"请问你有什么个人爱好?"早年我经常被这样的提问堵在那里。后来我有经验了,接口就回答:"没什么。"其实,怎么会没有什么爱好呢?只是因为说不清。个人爱好既不是大众爱好,也并非流行时尚,这一点许多人不懂。很多记者希望你的回答是"登山"、"打网球"或者"开车"、"时装"等。其实我的个人爱好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甩手闲逛。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14.
国学赏析     
《侨园》2018,(4)
正【选自】《论语·泰伯篇》【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评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4):50-50
<正>【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  相似文献   

16.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18.
国学赏析     
《侨园》2016,(1)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日: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2)伐:夸耀。(3)奔:败走。(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评析】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  相似文献   

19.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20.
国学赏析     
《侨园》2016,(5)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