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光 《侨园》2012,(11):22
久坐大城市的办公室难免缺少基层生活的体验,"新闻人"应该经常走下去,熟悉火热的生活,这对于办好刊物是有好处的.今年的"十一"长假,我有幸到农村体验了一下,还是蛮有收获的. 10月1日我来到了美丽的边境小城丹东.第二天,应朋友之邀,我们要去参加一次农村人的婚礼.我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我曾下乡8年,对农村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今天的农村,一定比我下乡时改变了不少.以前曾多次想去农村看看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能兑现.  相似文献   

2.
岳韬 《侨园》2004,(5):22-23
什么是法国贵旅婚礼?是奢华浪漫如灰姑娘的舞会,还是精致隆重如奥斯卡之夜?不光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中国人,就连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其他西欧人也有同样的幻想。我的闺中密友上海女孩依与法国男孩思结了婚。为了恪守家族传统,他们在上海办了20桌酒席之后,还要去法国举行教堂婚礼。我作为他们多年的好友和恋爱见证人,有幸被邀请出席他们的法国婚礼。  相似文献   

3.
妈在家就在     
李秋东 《侨园》2022,(3):42-43
<正>妈妈走了,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眷恋。病重后期的妈妈从不说话,但是透过她那坚毅的眼神,我看出妈妈在苦苦煎熬,在与疾病争取着时间,在坚强地支撑着。但她还是没能等到把孙媳妇儿娶进家门的这一天。就在她孙子婚礼的前一天,妈妈撒手人寰。我不知道是残缺的才是完美的,还是完美都有残缺,婚礼如期进行。我知道,在妈妈心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她的“老儿子,大孙子”。  相似文献   

4.
阿乐 《侨园》2014,(4):34-34
我在英国生活的几年间,曾应邀参加了几次纯粹的英国人的婚礼,了解了一些英国人的婚俗习惯.他们的婚俗与我们国内的婚礼相比较,完全是两回事和两种感受.英国人的婚礼,简约、质朴、浪漫、传统、不奢华.  相似文献   

5.
树英 《侨园》2014,(11):31-31
在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女的时候,心目中的爱和婚姻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家政课上,老师让我们设计完美的婚礼和婚庆接待会,包括婚礼最后抛撒大米,新郎新娘乘坐豪华轿车缓缓离去,就像电影中那样,俊男靓女终成眷属,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的。高中毕业后,我上了大学,立志成为一名护士。我忘记了婚姻,把它抛在脑后,因为我要救死扶伤,四处游历。然而两年后我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他来自爱达荷州的一个小镇。过去我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嫁给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不能是农民或者奶场工人。  相似文献   

6.
汤礼春 《侨园》2009,(4):32-34
我在卢旺达期间,结识了一个叫卡娅斯的当地姑娘.十月的一天,卡娅斯邀请我参加她姐姐卡西斯的婚礼,我正想了解当地人的风俗,便一口答应了.我们约好星期天早上,卡娅斯在我住处的大门口接我.   ……  相似文献   

7.
世卓 《侨园》2014,(1):38-38
在国内早就知道意大利有许多伟大的古迹和古建筑,这次去意大利参加孩子的婚礼,我特意去参观见识了西方人的智慧,感触非常之深。  相似文献   

8.
任敏 《青年研究》2003,(5):44-48
本次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法对一位博士回家乡举行婚礼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表明一部分通过读书由农村进入城市的知识男性,往往遭遇与城市姑娘在婚姻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正>连续几天,不断有朋友和同事打来电话,告诉我"喜讯":儿子哪天结婚,女儿哪天出嫁。我在外地女儿家住,不能如约参加朋友或同事儿女婚礼,接到"喜讯"之后,只好托人带上一份份子钱,或者向打来电话的人要微信号加好友,然后把"喜钱"转账给朋友或同事。有一年,我认真算了一下,婚丧嫁娶、  相似文献   

10.
新春时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正在上海市监狱举行。监狱的小礼堂,今天张灯结彩,彩灯和鲜花烘托着大红喜字,满室春意融融。欢快的音乐声中,婚礼主持人——监狱管教中队长杨金根宣布: “市内河航运局工人金城同志与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工人李超英同志的结婚典礼现在开始。我们监狱里举行这样的婚礼,今天还是第一次。金城为什么选择监狱来办他的终身大事,请新郎自己介绍。”胸佩红花的金城,激动地站了起来,向参加婚礼的来宾们——家长、亲友、监狱管教干部、单位  相似文献   

11.
绿灵魂     
李峰 《瞭望》1986,(50)
“我喜欢绿色,我的床单、蚊帐、被面、窗帘、春秋衫,都是绿色的。因为我的事业是绿色革命。” “我的婚姻和家庭也披着一层绿纱。我和丈夫的婚礼是在低头抬头都是绿的山沟里举行的。生的娃儿,大的叫绿化,老二叫绿漪,生了老三,取名叫永红。这一点红也是为了衬托绿,让我的绿色事业和家庭,映射着一束革命的红光。” 这是女工程师黄文培的朗朗笑语。 三十多年来一直钻树林的黄文培,白天干不完的  相似文献   

12.
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拉萨古城举行:新郎新娘在人们簇拥下,分别用藏族、汉族和美国三种仪式进行结婚典礼。新婚夫妇是从美国来到西藏旅游的,男的是乔治·赫里兹先生,女的是苏珊·柯特妮女士。在喜气洋洋的婚礼上,他们介绍了来到西藏结婚的原因;他们是在纽约市的一个屋顶上相识的。为了纪念这次相识,他们商定,婚礼一定要到地球的“屋顶”——西藏举行。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Z2)
正我结婚时,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第四个年头。由于父母都是老党员,对我们要求很严格,结婚也是:不声张,不能大操大办。于是,结婚那天,遵父母之命,我自己乘公交车去新娘家接亲,又乘公交车把新娘和她的亲戚接到我家。在接亲回来的路上,正巧遇到单位的一位老同志,我俩在公交车上聊了一站地,他竟然没察觉我是新郎官儿。我的婚礼极其简单。在家摆了两桌席,双方直系亲属在一起吃顿饭,这门亲就算结下了。在送新娘亲属走的时  相似文献   

14.
感谢生活     
我很幸运,认识我的人都这么说,从一名铁路工人直接调到段党办搞政工。我只有二十一岁,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 回想刚走出校门时,一个朋友对我说:‘不要把现实想象得太好,梦想里有一片彩虹,生活里却会有一片泡沫,你要有思想准备。’我说我是农村出来的,什么苦  相似文献   

15.
吴晓莲 《各界》2013,(5):89-91
1933年1月,陈铭德和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在北平市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礼堂举行了结婚典礼。婚礼上,他们以交换一对刻着“海枯石烂,永不相忘”的石章来彼此表明坚定的爱情。然而这个婚礼最特别的地方是,每位来宾们都得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上面庄严地印着一份新郎新娘联合署名的协议……  相似文献   

16.
徐建成 《民主》2024,(1):41-43
<正>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沦为“孤岛”。但“孤岛”不孤,一批爱国民主人士留守在上海,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鼓励下,于历史烟云中书写了民族抗争前行的不屈脚步。苦难的婚礼婚礼的第一场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那是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一周年的日子,也本是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举行“星六聚餐会”的日子。这次聚餐会改在了威海卫路中社礼堂。小小的礼堂,挤满了人,一场别样的婚礼正在举行。新郎孔另境,时年35岁,性格豪爽热情,豁达开朗,善于广交朋友,言辞铿锵激昂,喜怒皆形之于色。新娘金韵琴,时年20岁,还是学生,就读于上海法学院新闻专科,为人诚朴,很会烧菜。  相似文献   

17.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所有制形式和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认识并未统一。一种意见认为,所有制没有变,只是经营方式变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农村所有制形式和关系事实上发生了变化。我同意后一种看法,并进一步认定:承认并研究农村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对于搞活农村经济,完善和巩固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8.
渝文 《民主》2016,(4):46-47
正集团婚礼一直在国内常盛不衰,据笔者考证,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在我国,是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首先兴起的,后来渐渐发展到全国,作为一种新式结婚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上海首开"集体结婚"的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婚礼一直是人们认为光宗耀祖、彰显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河南故乡行     
穆青 《瞭望》1982,(12)
河南是我的故乡。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一切,都时时在吸引着我。这几年来,从河南农村不断传来许多令人兴奋的喜讯:那块土地在激变,人民在挣脱穷困,奔向富裕了。但故乡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我一直盼着能去看一看。 今年国庆节前夕,党的十二大刚刚闭幕,我有机会去了一次河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也只走了豫东的宁陵、沈丘、杞县、扶沟等四个县,但是那里变化之大、之快,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农村好象注入了  相似文献   

20.
有一年,胡荣华到上海郊区农村去。农民看见“象棋大王”来了。纷纷要与他对奕。他在胜了众人之后,却也有一局棋输给一个青年农民,那位侥幸取胜的农民自谦道:“我是‘野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