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群众》2017,(16):73-73
苏北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2月,是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江苏省苏北办的指导下,依托淮阴工学院,联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徐州市社科联、盐城市委党校、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和宿迁市社科联等单位开展决策研究与咨询服务的智库类研究机构。2015年4月被列入江苏省社科强省计划,2016年7月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研究院现有核心团队成员46人,其中,正高职称31人,博士26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才4人。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庆松  董四代 《前沿》2004,(4):160-162
中国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也决定了现代化的地方色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而也就必须从不同区域的文化基础出发 ,使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 ,探索出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并在不同区域的相互促进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7,(14):73-73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2月,以“接轨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发展”为宗旨,以打造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库品牌为目标,深入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受到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得到国家工信部等的高度重视。研究院现设有长江经济带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所、长江经济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长江经济带公共政策比较研究所、江苏沿海沿江发展战略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专兼职研究人员30多人。  相似文献   

4.
方建中 《群众》2011,(12):42-43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基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省情,为了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了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出要实现“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由此,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位置,这将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理智的声音和一个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丰富了现代化内涵,又拓展了其外延;既提高了现代化标准,又延伸了其价值目标;既开辟了现代化新理论,又开拓了现代化新实践,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建设法治江苏为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3年,省委提出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江苏"战略构想。2004年7月颁布实施《法治江苏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探索,阐述我省构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构成.文章从我省科技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建议通过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体系各构成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在我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房山区从十年前启动的教育创新之路,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首先,把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区域教育实践中。房山区抓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机会,依法实施了学前教育和职成教育体制改革,把中小学超编的教职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这指出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统筹设计、科学分工等现代化的空间治理活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空间治理现代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国土空间结构进行“再塑”治理,党和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蓝图设计和统筹布局,搭建了“牵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分散集聚的宏观空间框架;二是对区域空间关系进行“缝合”治理,在宏观空间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缝合”区域空间单元的关系,以创新行政体制和完善空间治理制度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联通为依托、以产业体系的空间分工和功能互补为动力,调动起区域空间联动协同机制,推动区域板块之间和区域内各空间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林飞 《群众》2021,(1):18-20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考察江苏时提出,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对江苏工作的肯定与未来发展的定位。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1.
卢作孚是我国近代贯彻民生主义思想以探索乡村现代化道路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城镇化建设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的经济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旨趣均是基于民生立场,指向民生发展,开创了"实业·民生·教育"融为一体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模式,是近代中国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洪银兴 《群众》2013,(3):I0026-I0028
已有的现代化都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现代化指标也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在其他地区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苏南这个单独的区域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赋予现代化哪些特征,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说明并需要实践来证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以灰色聚类划分的社会经济区域与教育区域进行交互分类,即可得出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分类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我国有约71%的省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适应和协调,山东、福建、安徽社会经济类别要超前于教育类别一个等级,而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新疆、陕西则是教育类别超前于社会经济类别一个等级,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没有一个单元在交互分类中超过了两个等级,这也即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和国际经验看,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然而,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地方群众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形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当前,我省正面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任务,所谓“率先”不仅是发展数据的率先,更重要的是群众感知幸福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立论之基包含着三方面意蕴,即对现代化发展进步意义的现实观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悖论的理论批判以及对“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证成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框架由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成、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促进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科学认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2002年5月,银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员,把银川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银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奋斗目标,符合宁夏的区情和银川的市情,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本文通过分析档案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谈谈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柳 《群众》2012,(1):17-18
江苏的基本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率先探索的实践,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需要总结运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在开拓创新中走出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吴权 《群众》2012,(6):34-36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全面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总书记要求江苏发挥比较优势和先导作用,这是在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基础上,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充满活力,对我国的国策制定和战略选择产牛r深刻影响,这些是与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对实践的指导密不可分的。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集中代表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凝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要,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学科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发掘、理解和阐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是一种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12—2021年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了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进一步结合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但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全国层面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差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一级指标中经济、文化、社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关键共性障碍因子,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主要障碍因子各区域不尽相同。基于此,从补齐各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畅通要素跨区流动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