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我构念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是跨文化心理学近年来兴起的研究主题之一.主要介绍了自我构念的概念、类型、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等.完善多元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转换机制理论和多元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郝明松  于苓苓 《青年研究》2015,(3):66-75,96
中国社会的传统孝道观念具有双元意涵,即可分为权威性孝道与互惠性孝道。随着社会的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张力下,这一双元结构进一步分化。同时,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养老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理论架构,本文利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EASS)数据,对双元孝道观念的现实状态及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孝道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分布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对于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权威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经济支持,互惠性孝道观念主要影响情感支持,而在生活照料方面,两种孝道观念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青年、地位不确定性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把青年期作为一个不同领域里的垂直流动持续不断的地位转换时期,是研究青年的方法之一。那种流动常常能产生出意义深远的结果来。在成就取向至上的现代社会里,青年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kreutz,1974),这一过程意味着成人的职业性地位被更年轻的一代所继承或所占有。青年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代际向上流动的希望;一是向下流动的危险性。在诸如教育、专业或职业、收入之类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传统的地位方面,更是如此。出于对成就取向至上的社会的理想化自我认定,社区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依据的,不是既定的社会出身,而是个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蕴含的重要维度,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指认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揭示了马克思语境中"个人"与"个体"、"共同体"与"社会"等核心概念具有性质不同的内涵;对马克思的个人观、共同体理论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分析了中国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困境。但是,已有研究还没有把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系统地、整体性地呈现出来,问题研究视角单一,经典视域缺失、现代性视域缺失以及当代中国视域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  相似文献   

6.
结合市场状况与制度分割两大维度,利用相隔十年的两个时点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中间阶层在性格特征和功能取向上的异质性及变异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两类新中间阶层地位获得的代际延续性有增强趋势;高阶层地位认同由之前的体制内中间阶层"一枝独秀"转变为由体制外中间阶层领衔;体制内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保守,而体制外中间阶层则由相对"激进"转向平缓持中;生活方式上分化明显,两类新中间阶层高档消费特征突出,体制内新中间阶层生活相对安逸,而体制外和边缘型中间阶层的紧张焦虑感较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青年人过哪些节日以及怎么过这个节日的研究分析发现,在时代的变迁下,当代青年的节日文化体现了后喻、互喻、前喻文化并存的基本特征青年对传统节日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长辈,而西方节日的知识来源则主要是大众传媒与同龄群体,代际间传统与现代节日的知识出现双向传递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破"到"立"、从辩证否定到辩证肯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历史嬗变,内含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在实践维度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从彼此决裂到相互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转化、从形式借鉴到内容互通演变的逻辑必然;在文化维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两次转型,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实现"守"与"变"动态统一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党内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新时代以来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党理念和实践在政治、法治与文化三个维度上的现代性进步。政治维度上,廓清了以制度治党通向现代政治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机理;法治维度上,昭示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要义;文化维度上,蕴含了"民本""德治""礼序"等传统思想融入现代"党规之治"的文化历史逻辑。三个维度间平衡、协调与统一的"三位一体"关系,是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方向,也是在此过程中处理党内法规体系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破"到"立"、从辩证否定到辩证肯定、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历史嬗变,内含实践与文化两个维度。在实践维度上,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从彼此决裂到相互融合、从简单相加到深度转化、从形式借鉴到内容互通演变的逻辑必然;在文化维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两次转型,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实现"守"与"变"动态统一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公众环境关心的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青年人整体上要比老年人更具环境关心,且突出体现为1970年前后出生的人之间的差别。环境关心的年龄差异主要是由同期群效应引起的,经历过正式环境教育的新一代人与前几个年代的人相比具有更强的环境关心。进一步分析发现,伴随着代际更替和环境教育的普及化,环境关心的年龄差异可能会在未来逐渐消失。此外,研究还发现,年龄对环境知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38名青年的深度访谈,以价值观产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路径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群体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产生于个体主观意愿和社会文化结构力量的协同作用,其本质是对工作的价值赋予。年轻人通过理想取向价值观对持续性的工作进行自我合理化;而社会文化通过二元符码的话语叙事创造出典型形象框定工作的"理想价值"。在此框架下,当年轻人能够认可社会文化赋予其工作的理想价值并感知到通过工作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时,理想取向的工作价值观得以建立和维持,这为引导和保护年轻人的理想取向工作价值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道德既有作为"好官"的职业道德维度,又有作为"好人"的个人道德维度。领导干部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特征,特别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赋予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之外鲜明的个人道德特征。领导干部存在职业性"经济人"与角色性"社会人"之间的价值冲突,组织结构中职位规则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价值冲突。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统一,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提升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对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评价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康岚 《青年研究》2012,(3):21-29,94
本文通过分析两代人在家庭主义认同的不同维度上的代差与代同后发现,青年人对于家庭主义的认同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导致青年人身上出现了以家庭价值的稳固和个体意识的崛起为双重特征的"新家庭主义",青年人更多地强调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这有别于父辈认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家庭主义"。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6.
张文燕 《学理论》2014,(6):177-178
通过对600名大学生的调查,考察了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依靠性、信赖、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可预测性、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7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2)是否独生子女在可预测性、依靠性、信赖、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等9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人格成长等3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可预测性、依靠性、依赖3个维度分别与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8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与健康关注等1个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李少伟 《理论导刊》2005,1(9):69-71
在法的价值体系中,至为根本并决定其他价值者为法的本体价值。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作为法的价值,其价值内涵及其取向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受现代社会整体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之决定,现代法的本体价值为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统一,并与传统和后现代法的价值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周振林  姚军 《理论探讨》2007,(4):166-169
领导越轨是社会越轨的一种,在此是指领导成员(其中包括领导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和违背党纪国法、政策规定和道德规范的领导常规行为的"另类"行为。社会转型期领导越轨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1)领导价值取向错位。主要有:价值取向的的强化与弱化错位,精神价值与功利价值错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2)领导规范体系"失范"。传统价值评判体系受到挑战,社会价值评判走向多元,社会约束力减弱,必然造成领导规范"失范"。(3)领导监督乏力。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健全,权力制衡机制薄弱,政府管理泛行政化取向,这些使得公民社会孱弱。(4)公共组织文化蜕变。不良文化传递的"流感效应"使得某些领导否定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小)团体利益和个人主义。(5)领导伦理建设滞后。公共组织职业伦理建设的滞后、薄弱,使得部分领导者追求非理性勃发,需要加强领导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普遍忽视家庭的代际支持作用,代际流动研究则极少关注空间维度。利用2010年、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全国兴趣点、道路网等地理数据,探究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当代城市青年居住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所在社区的建成环境品质受到父代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的双重影响,但后致性的自身条件对承租人的作用更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对房屋产权人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城市房屋均价和房价收入比的提高,家庭代际支持对两类人群居住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而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却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春秀 《理论导刊》2020,(3):113-117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识论"观点和"价值论"观点,但两种观点均不能有效回应社会与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思维的起点和归宿,要始终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坚持关系性、过程性思维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表现为三维有机统一体,即实践基础上认识和价值维度的有机结合、价值判断和价值建构维度的内在融合、社会与个人维度的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