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长征就没有抗战、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参加长征的有2000多位女红军,她们是中华民族的女英雄。然而,长期以来对长征女红军缺少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宣传也不够。近期,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联合开展长征红  相似文献   

2.
刘统 《同舟共进》2013,(8):14-16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1930年5月,毛泽东带着红四军来到赣南寻乌县开辟新根据地。说老实话,红军应该怎么建设根据地,起初大家都没有经验。自1927年以来,上海中央从瞿秋白到李立三,都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命令各地共产党人搞暴动。但是暴动搞起来后怎么办?红军怎么生存?被国民党军队追击怎么办?中央都没有办法。所以大家说,中央领导是在上海的洋房里幻想着中国革命的高潮,结果是大批共产党员人头落地。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正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壮烈一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这场战役,在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到广西考察期间,首站就来到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敬献花篮,并对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进行了高度赞扬。他语重心长地说:"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并指出,"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宣传、践行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和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仅为了表达对长眠于长征路上的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更是为继承和发扬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红军中的后勤兵许焕岗1932年底到1933年初,红军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困难─—没有盐吃,整个黄江医院没有一粒盐。敌人在对红军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对盐的控制极为严格。盐,对人体来说极为重要。它是维持生命的条件,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份。人...  相似文献   

6.
温相 《同舟共进》2009,(2):59-62
就在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还没有完全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向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后改为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了解陕北的革命情况。毛泽东同意贾拓夫的"红军在陕北立足扎根"的建议,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周维仁《贾拓夫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决定让红军找到了得以休养生息的根据地,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也是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中央救了陕北"。这种"互救"背后的历史,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西北"肃反"。  相似文献   

7.
正来到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远远就能看到主体建筑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上一颗硕大而鲜红的五角星熠熠生辉。进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我们先要登上四级台阶。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运良告诉记者,这四级台阶象征着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成功突破第4道封锁线。纪念馆里的参观者一波接着一波,大家静静地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仅‘五一’小长假期间,参观的人员就达到16万人次,  相似文献   

8.
从乌蒙回旋战的史实中可以看出,红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成功地利用国民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及地方的自我保护意识,肖克同志就曾谈到:"我们曾争取了孙渡.给孙渡写了信,争取他,所以孙渡没有直接行动,他的部队始终在威宁没动".同时还抓住山区地理地形.  相似文献   

9.
留守家园     
清晨,天刚朦朦亮。家住兴国县龙口乡泸溪村的陈玉英就匆忙起床,简单地梳洗一下便打开了家门,山区的雾霭追随着她的身影涌进了小院。烧火做饭煮猪潲,期间还不断有乡亲来榨油、碾米。8点半,陈玉英骑着摩托车下山赶往4公里外的村委会,九点准时开门值班。由于村里的其他男性领导要到附近乡县打短工,平时留守村委会的任务就由陈玉英负责。陈玉英是这家第三代“留守女人”。兴国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只有25万人口的兴国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陈玉英婆婆的婆婆当年就是唱着十送红军的歌,送丈夫踏上了长征路。坚强的老人和许多苏区妇女一样,没有离开这…  相似文献   

10.
红军在长征途中,有三名女战士和队伍失散了。她们饥寒交迫,精疲力尽地来到一个小山村。一位一贫如洗的大嫂倾其所有,给她们吃了一顿粗粮淡饭,又留宿一夜。我们的红军,不但是人民的亲人,又是深知人民甘苦的革命队伍,尤其是有觉悟有纪律的革命队伍。因此,这三名红军女战士就觉得,这顿饭不能白吃。所以,三人就将她们惟一的一条单薄的棉被一剪为二,留下那一半给大嫂。次日,这位对红军怀着深情厚意的大嫂,又让她新婚的丈夫送三位女红军出山。可是,这一去不仅那三位红军再也不曾回来,就连大嫂的丈夫也音讯杳然。何以如此?残酷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对工作重心的认识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共产国际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中,虽然再次肯定了红军和根据地,但并没有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国际领导人的谈话、报告,还是六大代表的发言,都还是主张城市中心的.六大后,中央在工作指导上也是以城市为中心部署工作的.国际共运中浓厚的照搬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红军和根据地刚刚建立缺乏实践经验,是共产国际没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重心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闽西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苏区所在地。古田会议,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毛泽东同志才溪调查,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新泉整训,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成型;松毛岭战役,万余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不仅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长征的胜利直接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没有长征的胜利,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长征的胜利对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有着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党和红军摆脱危机局面,是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长征途中,“北上抗日”方针的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的伟大进军;广泛的抗日宣传,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长征的胜利,开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袁银泽 《创造》2003,(5):45-46
从乌蒙回旋战的史实中可以看出,红军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成功地利用国民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及地方的自我保护意识,肖克同志就曾谈到:“我们曾争取了孙渡。给孙渡写了信,争取他,所以孙渡没有直接行动,他的部队始终在威宁没动”。同时还抓住山区地理地形。正是因为诸多因素,红军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战胜敌人,跳出包围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而载入史册。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在红二、六军团战斗过的彝良、镇雄等地并没有忘记这段历史,2001年,在彝良奎香建成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学史的目的是为了以史为镜,鉴往知来。  相似文献   

15.
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干部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同错误路线展开多种形式的批评和斗争,为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长征路上坚持不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严守纪律、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等精神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长征精神是多侧面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反映和现实写照,其中就包括不可或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纠错与自我净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杜学文 《前进》2012,(10):51-52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史中十分重要的事件,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生死存亡和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战略抉择、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以及红军渡河进入山西后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组织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推动全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汇合,结束了一年之久的战略转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说:二局是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如果没有二局,长征是否能顺利到达陕北都很难说。  相似文献   

18.
博览之窗     
红军“长征”一词的由来“长征”一词,随着红军长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据中央档案馆的考证,“长征”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35年5月中共中央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  相似文献   

19.
颜梅生 《当代广西》2014,(12):58-58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本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书的作者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的传教士勃沙特。意外遭扣押在贵州黄平县城旧州,有一所天主教堂,居住着加拿大籍英国基督教牧师海曼夫妇和他们的孩子。1934年9月30日,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夫妇赶往旧州。不久,勃沙特、海曼以及一名女传教士埃米前往镇远传教。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走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当时,红六军团经过55天的艰苦征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中的回族政策谢秀宏,史迪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很多回族聚居区,由于不同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尤其是回民长期受封建军阀、地主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残酷压迫,因此,红军对回族的政策制定及实践成为长征中民族工作主要内容之一。长征开始以后,党和红军就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