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7,(2)
<正>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荀子·议兵》【释义】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若重视所做的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若是漫不经心,必将导致失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失败,计谋超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超过计谋就凶险。【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相似文献   

3.
既知且仁     
<正>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荀子·君道》【释义】对那些虽然才智出众而品德不好的人,绝不可重用;对品德虽好但缺乏才智的人,也不可重用;那些既有才智而且品德又好的人,才是君主之宝啊,他们能辅佐君主成就王霸之业。【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古音相通,又称孙卿。  相似文献   

4.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5.
修身     
《求知》2017,(9)
<正>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荀子·修身篇》【释义】窃取财物叫作"偷盗",隐瞒自己的行为叫作"欺诈",信口开河,就叫作"虚妄",取舍不恒定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作"大贼"。听到的多叫作渊博,听到的少叫作浅薄。见到的多叫作开阔,见到的少叫作鄙陋。【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写作背景】《荀子·修身》是专门论述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境界的篇章。荀子运用  相似文献   

6.
普遍联系     
《求知》2018,(11)
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释义】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7.
善与法     
<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强调善德施行与法律执行的重要性。【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9.
择善而从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述而》【释义】几个人在一起,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效仿的。选择他人好的方面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写作背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11.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12.
国学赏析     
《侨园》2019,(7)
正【选自】《论语·乡党篇》【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注释】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餲:音ài,变味了。  相似文献   

13.
肖祥 《学理论》2008,(4):77-80
荀子对荣辱问题有精辟的见解,其“先义后利”的荣辱本质观,“注错习俗之节异”的荣辱本源观,“礼义”、“恭俭”、“辞让”的荣辱结构观,“明廉耻、知是非、不争斗”的荣辱实践观,“志意致修”的荣辱修养观,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十分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失忠则凶     
<正>"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扬名。"——(三国·蜀汉)诸葛亮《兵要》【释义】人有忠诚的品德,就好比鱼有了水。鱼离开了水就会死,人失去忠诚的品德就很危险。所以好的将领都注意保护它,使部卒的志向得以实现,名声广为传扬。  相似文献   

15.
无私为忠     
<正>"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释义】凡可以有利于国家者,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这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都君(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左传》《国语》等。  相似文献   

16.
求上得中     
《求知》2018,(12)
正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孙子兵法》【释义】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写作背景】《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法治     
正"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释义】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就会像举手投足那样轻而易举。【作者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管氏,字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相似文献   

18.
    
正外内倡和为忠——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释义】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人的内心。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  相似文献   

19.
政在去私     
《求知》2017,(4)
<正>"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释义】能去掉私心而遵守公法的,人民安定国家也就治理得好;能克服自私的行为奉公守法的,军队就会强大,使敌国削弱。【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作背景】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提供治国方略,但终得不到韩  相似文献   

20.
长远眼光     
正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荀子·非相篇》【释义】从近的事情可以预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细微之处可以知道显著之处。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