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文化公共品生产获得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它的基本哲学问题。文化公共品生产具有两种基本的目的性: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当今市场的规律,这是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物质运动规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要遵循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是理性逻辑为主导的思维进化规律。以"经济-社会"综合效用为目标的文化公共品生产,则应当遵循上述二者的融合与平衡。在信息社会,还应该遵循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规律。文化公共品生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的开发重在资源内涵的升华。陕西历史文化的核心资源是周秦汉唐文化,其内涵,分开来看,构建"德""和"体系的西周文化反映了创新求变;走向"大一统"的秦文化体现了改革进取;开辟"丝绸之路"的西汉文化突出了开拓奔放;缔造中古繁荣巅峰的唐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其文化精神,合起来正是中国精神——创新、改革、包容、进取的集中体现。其产业开发,近年来集聚化趋势明朗,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散乱、单一和虚浮等问题。立足实践,应对四大文化产业板块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与彰显时代精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良机,充分进行跨界融合与结构升级,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项目加以全面升级,深度延长产业链。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与执政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变化,执政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总体上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文化。这一执政文化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基本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为根本方式,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实践者,陈独秀在处理"外来"文化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之关系时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方式:早期他以为科学、民主与传统儒学形如水火;后期则以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势不两立。其"反叛"固然过于激进,但毕竟"事出有因"。我们探讨陈独秀"反孔"之态度,旨在通过还原历史之场景,恰适地理解其思想,并为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会通"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6.
借用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结合婚恋仪程中不同时点上"分"与"合"的态势建立分析框架,对农村青年的婚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代际关系、婚俗文化等结构文化因素和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的择偶观等个体化因素构成"分""合"转化的深层动因,外出务工构成重要事件变量。随着青年人不断外出务工,亲代权力式微,婚恋文化日益宽容,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体验的择偶观等个体化诉求凸显出来。这为农村青年自主的婚恋策略实践塑造了空间,致使在具体的择偶进程中,个体的利益诉求而非家庭利益成为主导婚恋态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余竞跃 《各界》2014,(10):64-66
梁山泊排行第四的四大常委之一入云龙公孙胜,是一个漂泊无定闲云野鹤似的人物。他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不热衷于山寨事务,而喜欢躲在山中潜心修道,身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只是在山寨需要他兴云吐雾移天换日的时候,他才出来客串一下,旋即消失。他一心只想修道成仙,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8.
雷丰源 《学理论》2013,(19):176-17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真"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它的"善"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表现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它的"美"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表现在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及生活之美的意蕴以及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正>饶家驹(1578-1946),原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894年入耶稣会,在英、比修道,获硕士学位。1913年饶家驹到上海传教。他一到上海,"随后穿长衫,拿起筷子来吃饭,读中国书,讲中国话,跑到乡下去,和民众打成一片"。初在徐家汇学习中文,同时任徐汇公学监学,教授法文和化学。1914-1934年,他在虹口圣心堂管理外侨包括日本教徒。期间,兼任公济医院理事会主席、天主教所办  相似文献   

11.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华夏文明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既有必要性,也有必须性,是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吴宏 《民主》2014,(7):35-37
<正>2014年5月16日,对民进会员郑伟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他获得了"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郑伟是民进天津市文化与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和平文化宫副主任是他的行政职务,而他被人们更多知晓和念叨在嘴边的,是"心目影院"的院长和圆梦艺术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14.
陆西星秉承道教生道合一的思想传统,认为生命与道有着鱼与水的关系。求仙长生是以修道为途径的。而道具有虚静的特性,因此,他认为要长生久视,就必须摈弃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心神处于宁静的状态,与道的特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的北方,人们习惯于把对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故事加入浓浓的酒水中,一饮而尽;用诙谐的语言、真诚的心,去倾听彼此的心情。在沈阳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大都市里,有着一位不同寻常的文化使者,他被浓浓的城市文化所吸引,从"爱上"到"读懂",从"融入"到"感动",用10年的时光演绎着一杯酒与一座城的相融相生,上演着"一杯老雪的情怀"。他,就是日中友好的文化信使——沈阳新干线日语学校日方校长大野雅人。  相似文献   

16.
<正>与其他古老的传统一样,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时候,中国人所有的边缘焦虑和生存痛感,不仅基于"生活在别处"的不习惯与不方便,而正基于文化身份的失落,包括由此引出的被"他者化"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3)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早期比较倾向于宗教批判,但不是无分寸的盲目批判.后来,马克思更多是在中性甚至是一定的积极意义上讨论宗教,从而大体形成了一生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宗教的根本属性--"掌握方式"说;关于宗教的存在形态--"文化传统"说;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功能--"社会黏合剂"说和"人民鸦片"说;关于宗教政策--"个人权利"说、以及关于宗教的未来--"自然消亡"说.虽然这一思想不及他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论述得丰富完整,但也显示了其独特的探索性和思想魅力.这与马克思特殊的宗教经历、时代处境与思想革命有直接关系,而且宗教观念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学说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5)
进入20世纪,近代的理性主义陷于困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因此,文化哲学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巨大发展。休谟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哲学的本体主义和哲学的思维方式两方面对近代西方哲学提出了挑战。文化哲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学派以文化就是"人化"为立足点,剖析文化哲学具有特有的属人性、价值主义和理性主义融合、批判性与超越性并存的三大特点,并从文化哲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范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相联系,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军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自觉,应体现为围绕"和谐文化化育文化主体的和谐人格。人格和谐的文化主体建设和谐文化"的思路,以和谐文化理念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注重实现军校校园文化中"精神、制度、行为和环境"四种文化结构的"合和",不断提升和丰富军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品性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