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瓶黄河水     
崔耕和 《党政论坛》2010,(18):42-42
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边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公共政策。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中,特色小镇蔓延的可能性已经被城市更新局部取代,但是这样的政策调整忽视了小镇在乡村贫困治理中的可能性角色。在乡村的贫困治理中,城市化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返乡建设美丽乡村。这种城市化的思维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中心主义考虑的,从而忽视了城市的本质特征。特色小镇的背后不仅仅是产业和建制的争论,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本身就蕴含着城市的本来面目。在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进路中,特色小镇既包含着美丽乡村的内在诉求,也暗含乡村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3.
书祭     
说起来,我与书的姻缘还是小时候由我爷爷“包办”的。 爷爷其实是外公。他是文盲,但 懂得读书识字的重要。我三四岁的时候和爷爷最亲,有时离开了大人,不是喊着要爸妈,而是哭着叫爷爷。那时常常吵闹着要跟爷爷去小镇上卖菜。家乡的小镇临河而筑,而且是在沮河、漳河交汇的地方,很美,但距我们村有10里地。小孩子脚力不胜,爷爷就用这样的办法来满足我的要求:一副挑担,一边蝶栏里装着菜,一边箩筐里装着我。卖了菜,爷爷就买给我一些小人书。回家的路上,我还是坐在箩筐里,胡乱地翻着书,而挑担的另一头是用一块大石头跟我“搭配”着。  相似文献   

4.
学会等待     
原金春 《侨园》2011,(8):45
前日到外地出差,车过一小镇前面发生交通堵塞,许多机动车停在路上。一同事说:"我知道有一条道可以绕过小镇。""好啊。"其余同事附和道。于是,司机倒车驶向那条路。但那条路面很窄,仅供小车通行,而且路况极差。我们行驶了一会前面竟也发生了拥堵。耗时两个多小时总算回到了公路主干线上,而且,由于路面坑洼,车底盘被刮,估计  相似文献   

5.
我青年时期,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故宫里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房檐下砖块铺成的地面上一排排深浅不一的小水坑曾经使我懂得了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道理。中年时期,我曾经在西藏工作,每当在拉萨至林芝途中的尼洋河上看到河水欢快地拥抱着巨石迂回曲折着流向雅鲁藏布江,  相似文献   

6.
戴玉振 《侨园》2012,(7):24-25
每年5月黄金周休假期间,佐贺县有田町都会举行“有田陶瓷市”,今年是第109回.有幸得一友人之邀,让我有机会在友人的向导下走进了日本的陶瓷之乡——有田. 有田位于佐贺县的西部,这个古朴清雅、静谧悠闲的小镇,被风光秀丽的黑鬓山脉和翡翠般整齐的稻作梯田拥揽着.有田只有65.8平方公里,人口刚刚两万,她不仅以“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而被熟知,更重要的是以盛产闻名遐迩的“有田烧”的日本陶瓷发祥地而被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7.
佟佟 《侨园》2014,(7):31-31
在城里工作了几十年也没有机会到处走走,现在退休了,我和老伴有时间溜达了,我们选择的第一站就是离安徽合肥不远的三河小镇。别看这是个小镇,可它远近闻名,因为小镇的故事多啊……当你进入小镇迎面就会看见一座单孔拱形桥——仙龟桥。"龟"谐"归"字,有"仙人归来"之意。踏过这座桥,就来到西街入口,进入了三河古镇景区。  相似文献   

8.
边寨情思     
我的家乡——爱店,是中越边境的一个小镇。我家门口离国境界碑不到一百米。多年来,两国边民通婚,国界两边结下了不少姑舅表亲。国界南边,我也有表兄弟和一些亲友。两国友好时,他们经常过境来赶街、看电影。自卫还击战前,越南当局把边境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向南内迁了,我的越南亲人从此杳无音讯。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出现在我脑海中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七批八斗之后,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26岁,在我短短的人生历程中,曾经有过多次失意和挫折。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暗暗发誓,要考上大学,去攻读自己喜爱的中文系。可是,高考时却名落孙山,我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1982年,我应征入伍,走进军营又做起将军梦,可是我的梦想又一次落空,在尽了三年义务之后,我又无声无息地回到生我养我的乡村小镇。 1985年,我有幸被招工到六里坪电力机务段,当上了一名机车乘务员,我想这次总算捧起了“铁饭碗”,该过舒心生活了。谁知六里坪地域偏僻,生活单  相似文献   

10.
渔翁胜诉记     
姜黄河,是长江三角洲北岸上一条不知名的长江支流,河水主要流经江苏省姜堰、海安两个市县,滚滚向东流入黄海。沿岸群众世世代代栖息而居,享受着河水的滋蕴。  相似文献   

11.
失踪的小芳     
《侨园》2017,(Z1)
正"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泪眼迷离。虽然我认识的小芳并非歌中的小芳,但只要提起小芳这个名字,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隐痛感,因为她的香消花谢或许与我有关……1968年,我作为知青插队下放到一个偏远山村。我们从城市乘了两天两夜的船和一天的汽车才到了县城,从县城乘大半天的汽车才到达一个小镇,又从小镇翻山越岭步行二十来里才到达那个叫"牛角寨"的小山村。到达小山村的  相似文献   

12.
陈柏森 《党政论坛》2012,(20):39-39
北方有两处我特别喜欢:一是秋天的额济纳河岸,一是春季的黑龙江江畔。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刚从中学毕业,我特想参军,去北疆,看牧场上,河水亮了,草原上,夜色淡了,东方天边,霞光如火,低飞的云莫要把绿毯烧着;看谁在雨中纵马,驮一片淡雾轻烟,蹄声、鞭响、狗叫,一起落到包前。终于,额济纳的秋梦被圆了。  相似文献   

13.
维也纳专讯 来到奥地利西北部的萨尔茨堡市采访,这里是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知道他的坟慕就在附近,便产生了要去瞻仰的愿望。从萨尔茨堡驱车南行不远,到了一个名叫阿尼夫的小镇。卡拉扬就安葬在小镇一所教堂后面的墓地里。 卡拉扬是誉满全球的音乐大师,1989年7月16日去世。有人估计,他的遗产总额多达十数亿美元。我  相似文献   

14.
炎炎夏日。江南水乡绍兴一个小镇的临河街道上。 一个三十来岁、头戴黑毡帽的瘦骨伶仃的人,靠着“成亨酒店”的曲尺形柜台,掏出几文铜钱,颇为神气地说:“来半斤元红!”…… 酒店里,人们纷纷议论着革命党人来了。那买酒的穷汉自言自语道:“对,革—革命也好,革这伙妈妈的命!……我也投革命党了!” 几个本地人看见这位穷汉,说  相似文献   

15.
王落 《侨园》2015,(Z1):32
读者可能不知道,美国的塞勒姆小镇与中国的广州还有一段渊源呢。塞勒姆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人口4万多,距波士顿24公里,坐火车半小时的车程。小镇虽小,却极富传奇。1620年9月6日,著名的"五月花号"轮船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出发,搭载着清教徒前往位于美洲新大陆的马萨诸塞普利茅斯殖民地。1626年作为港口的塞勒姆城初建,此后这里成为北美对外贸易,尤其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一处重要港口。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我在设在湘西的一个偏僻小镇茶洞的国立师范读书时,喜欢看课外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些抗战前出版的《生活》周刊。刊物的内容,特别是《信箱》栏里的文章,把我吸引住了。听国文老师说,编《生活》周刊的韬奋是个名记者,  相似文献   

17.
唐春翔 《侨园》2013,(11):76-77
<正>家被抄1966年8月一天中午,和红卫兵战友又一次"横扫"完毕,我唱着"造反有理"兴冲冲蹦跳着回家。我家在一个大杂院北屋。一进院心蓦地提了起来:自家台阶上堆放着许多从屋里清出来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进屋,屋里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墙上字画耷拉着,地上掘了几个坑,橱子移了位,床被掀翻了。一个高大魁梧的"红袖章",指挥着几个造反派在搜查,他是父亲单位的电工,姓徐。母亲蜷缩在墙角里,惊惶的眼睛里噙着泪水,紧搂着7岁的弟弟,弟弟瞪着惊恐的眼睛。这还了得,红卫兵的家居然被抄!我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0,(2):33-33
7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个72岁的志愿者迈克尔的真实故事。迈克尔曾是英国一家媒体的旅游记者。他曾过着很悠闲的生活,坐着私人飞机到加勒比海度假.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七星级的皇家酒店吃撒了金粒的早餐。而从70岁开始,迈克尔成为一名志愿者,做了南非一个贫穷小镇的小学英语老师,他不领分文报酬,每天吃着襁糊一样的玉米粥。但他说:“我的生活从未如此富足。”并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乡行记     
李楠 《瞭望》1983,(12)
我回国休假,第一件事便是去重访阔别近三十年的家乡——四川内地的一个小镇。 我沿着田间小路缓步进城。修长的麦穗、结了实的油菜荚临风摆动。离城不远的几座山峰,自古以来就驰名于世。周围的一切重新引起了我童年的遐思。 但我并不想整拾那过去幻梦。家乡的一切毕竟变得几乎不能辨认了。可巧正逢集市,丰富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20.
1971年深秋的一天,公社把我们这些下乡知识青年召集起来开会。这样的会,下乡后还是第一次开,很难得。平时蓬头垢面的“知青”都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公社所在的小镇上。我这样一个“投亲靠友”回乡插队的知青,没有几个人认识,这使我可以独自从容地观察别人。会场里的气氛非常严肃,公社的干部们表情严峻,好像要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这些日子,有一个可怕的“小道消息”在悄悄流传:林彪乘飞机逃往国外,机毁人亡。谁能相信这样的消息呢?林彪是“敬爱的副统帅”,是伟大领袖“最亲密的战友”,是党章规定的毛泽东的接班人。他当年带兵打胜仗的故事,被当作神话一样宣传。“文化革命”开始以来,中国人曾经无数次地挥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