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纪桥》2017,(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关系到中国发展的全局,内含深刻的哲理。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四大哲学向度,即主体向度、科学向度、价值向度、审美向度,它在主体实践创造性基础上体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立足变化着的新实际、新情况,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诉求和历史使命。诠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应该立足于多重向度,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的理论向度,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向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向度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资源的理念、保护环境的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理念向度等四重维度。  相似文献   

3.
张少军  韩秋红 《唯实》2007,40(12):31-34
马克思登上哲学舞台伊始,就深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情愫逐步生长,最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核。这种对新人道主义的追求始终处于人文向度和科学向度统一的路径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正是体现在这双重路径统一的向度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形成的历程中有着不同的思维向度。但不同的思维向度都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品格和价值取向等共源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重申了这一新型的价值体系.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价值、实践、道德四个向度的基本意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价值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一系列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要理解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这一命题,必须从"人"的向度、"本"的向度和民生向度三个维度进行考量.其中,"人"的向度是理解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本"的向度是把握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重点,民生向度是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实践诉求.民生向度包括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现实路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保障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黄晨 《世纪桥》2024,(4):112-114
文化记忆关照下的红色基因传承蕴含着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人、关系与建构等问题,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从学理依据、现实意义和实践进路三个向度分析红色基因的建构条件和过程。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路径,文化记忆与红色基因传承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多元价值观负面冲击和文化认同感式微的必然要求,要利用交互性仪式、活用可识别符号、善用叙事策略,激发情感共鸣,塑造记忆之场,强化认同感,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蕴含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深厚的哲学意境,始终体现着求真务实的认识向度,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凸显着改革创新的方向向度,贯穿着文化强国的实践向度。这四个逻辑向度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基础、方法和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系统地回答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该怎样认识、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和为什么建设共四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向度性。“向”是旗帜和形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纵的拓伸,关系到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举什么旗帜;“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精神文明横的延展,关系到能否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以及在此前提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状态上都面临严峻挑战。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发展中实现“向”与“度”的协调统一,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向度。从道路维度看,民族危机中寻找新路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从主体维度看,使命型政党的创立为文化建设发展新向度提供了组织保证。审视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文化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逻辑起点,回应召唤、主动寻找、艰辛践履的脉络呈现出愈益清晰的新的发展向度,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宣示了初心、奠定了基调,为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任务,强调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伦理学的角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从人性向度、社会向度、发展向度三个方面来解析:"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的人性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向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2.
史册 《世纪桥》2014,(3):52-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是解决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现实、理论和文化的三维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群众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共享理念与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历史实践内在统一。面对国际社会普遍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出现的利益固化等诸多问题,对中国共产党共享理念的思想来源进行认真梳理,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国内问题进行准确分析,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生产、保障公平正义、做好制度安排等实践层面对共享理念进行贯彻落实,对于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同时为世界贡献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有三个向度:历史向度、阶级向度和个体向度。从历史向度看,人的尊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尊严;从阶级向度看,阶级社会里人的尊严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只有唤醒阶级意识和实现解放,才能获得尊严;从个体向度看,群体意识的觉醒依赖于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实现人的尊严的基本条件,人的自由创造是人的尊严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远景目标,擘画了总蓝图,确定了路线图。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拓展和不断深化,其内涵更丰富、思想更深刻、形态更生动、意义更具时代性。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从其蕴含的系统观、矛盾观、价值观、主体观、科学观和实践观等哲学向度出发探讨其哲学意蕴,从而运用哲学思维提出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和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定位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包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深刻总结、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从实践向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包括: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理念、教育的使命、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工作的重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冯培 《前线》2022,(10):14-17
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主旨的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基于为国育才的价值向度、为党育人的宗旨向度和为青年服务的时代向度,以使命论、价值论、协同论和实效论为主体内涵,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践要义,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大命题,提供致力于千秋伟业的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8.
杨名刚 《求实》2012,(7):3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的旨趣与方式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其以"自力更生、和谐安宁、以人为本"等为核心的基本诉求却具有一以贯之的一致性与恒定性。从人化视角看,这些诉求至少凸显了这样三重向度:一是以"自力更生、合作交流"为要旨的主体人化自觉,二是以"世界和谐、人类和平"为旨趣的客体人化考量,三是以"以人为本、弘扬人性"为旨归的价值人化向度。三重人化向度既契合了当今国际科技安全关系人道化发展的需要,又走出了解读中国科技安全诉求之"技术统治论与威胁论"的双重错误思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强烈的道义责任感和伦理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大命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质量强党的价值诉求和内在自觉。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可以从目标设定、主体塑造、实践方略三重向度加以系统阐释和深度检视。在目标设定向度上,要科学确立党的建设质量标准,持续聚焦党的建设实际成效,充分释放党的建设创新活力。在主体塑造向度上,应更加注重党员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干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实践方略向度上,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强化建章立制和制度执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服务人民大众、造福人民大众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属性,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诉求。这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主体向度。,而人民主体向度又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一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性;二是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性;三是贴近大众精神世界的契合性;四是适应大众思维方式的通俗性。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永恒主旋律,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向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的渗透,加大改善民生和关注民心的力度,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