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然而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究其原因,除经济因素外,战乱使关中地区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经过长期战乱,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树木植被大量减少、水资源变得相当短缺,这些因素均加速了长安的衰落,使其失去了作为一国都城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吴心 《黄埔》2008,(3):118-120
中国历史悠久,做过王朝都城的城市难以计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曾记载,自上古至北魏时期的都城约有180处。而北魏至清朝,又一千余年,其间王朝兴替,列国消长,又增加了几多古都,难以列清。在这些数以百计的古都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座城市,被称为七大古都。这七大古都统治的地域广大,经历的年代悠久,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今年5月中旬,我来到仰慕已久的离洛阳市区南12.5公里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0,(18)
正周公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辅佐父亲周文王、哥哥周武王和侄子周成王,对周王朝制度体系的建立、国家安全的维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夏商到西周,松散的部落、方国,渐渐汇聚到大一统的理念下,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转折。周公在治理统一的周王朝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治道(国家治理的有效方法)思想,为西周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探索国家治理的良方,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教育城市轴心的向心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广山 《求索》2011,(8):248-250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从原始聚落形态到邦国或王国形态,空间上建构了聚落与"明堂"、国都与王都的"中心——边缘"关系。封建帝国形态下,围绕中心都会形成的城市层级,官学的城市教育轴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科考仕进与乡村—区域城市—都城的空间转移,形成了城市学校教育轴心的向心图式。  相似文献   

6.
段金生 《思想战线》2011,37(1):89-92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民国政府的边政实践内容丰富,包括了边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层面。民国政府的边政特征体现出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中的多层属性,是中国传统力量与西方外力融合与交锋的结果,呈现出了过渡形态、边缘性、实用主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洪波 《北京观察》2021,(10):74-75
现在当我们提起北京,第一反应当是伟大祖国的首都,燕山脚下,永定河畔,"雄鸡"版图的咽喉部位.不过,严格地说,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应该算是一个通名,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春秋公羊传》上对"京师"一词解释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从此"京师"就成为国家都城的称呼.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历代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京师之外,往往还会设有陪都,这样就出现了多个都城.为了便于区分,通常会在都城前面加上方位词,于是就出现了"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的称呼,意思自然就是东面的都城、西面的都城等等.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8,(11):80-80
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朝,被称为商朝。这一王朝延续了近600年,是具备统一国家形态的中华久远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西安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中游,既是远古猿人和原始人类的故乡,又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兴盛的几个王朝——周、秦、汉、唐建都之地。这几个王朝绵延达两千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十世纪)之久。因此,西安地区的古迹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几乎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大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09,(3):76-78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女真这个北方游牧民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败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辽国和北宋,建立起与西夏、南宋中足鼎立的大金帝国,  相似文献   

11.
李磊 《探索与争鸣》2022,(4):168-176+180-181
当前,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叙事面临着话语更新的需求。国外学者从内亚史观、东北亚海域史观、民族交际空间史观出发的东北史叙事,对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论构成了挑战。事实上,传统中国的区域历史发展是普遍政治秩序与地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战国、秦汉、魏晋的郡县体制塑造了东北的政治地理格局,为新兴政权提供了制度样板,同时为处于前国家阶段的诸族群提供了建立政权的文化资源与政治思想。隋唐以后,东北区域的体制化出现了类郡县化(明代都司、卫所)、属国化(渤海)、敌国化(高句丽)、王朝化(辽、金、清)等多元路径,但这些路径只是在普遍政治秩序中寻求位置变化,而不改变秩序模式本身。东北与西北、中原等各个地域之间具有联动关系,影响到中国历史运动的整体进程。因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阐释传统中国的普遍政治秩序及其作用机制,是重构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叙事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世界与国际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华 《人权》2008,(1):25-28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精髓和谐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谐世界理念的精髓是承认不同,追求和谐。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国际政治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和而不同"的原则,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利保留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国际社会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又  相似文献   

13.
太原,古名“晋阳”,又称“龙城”,始建于春秋末期,迄今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山川毓秀,人文荟萃,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和“先有晋阳,后有汉唐”的美誉,曾是中国北部政治、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是九个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到19世纪,晋商叱咤商海,号称“海内最富”,几度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太原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坚实的科技力量,以及距离首都北京660公里、距  相似文献   

14.
胡阿祥 《人民论坛》2024,(3):108-112
在中国古代,国号既是家天下的标志,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中国古代国号皆具或显或隐的美义,这些“美号”,或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并发挥出多样的现实功能,或体现了非汉民族的“汉化”倾向,从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思想基础与政治根本。解析中国古代国号与国家之间的名实关系,既有名实相副者,也有名实不副者;既标示着相应王朝的特征所在,也隐藏着不少值得发掘的重要内容;国号又有转为名号、族称与域外称谓者,这彰显了相应王朝的地位与影响。至于大量存在的相同国号,后人采取了冠以顺序词、方位词、国姓以及缀以地名、五德或使用代称等处理方法,以求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5.
向继贵 《时事报告》2013,(11):32-34
有人说,如果将中国古代5000年的灿烂文明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西安就是它强壮的树根。这里是中国六大文明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华夏古都、山水之城"的美誉,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3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13个王朝1100余年的建都史,让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为它积累了  相似文献   

16.
从疫病防治的角度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迁现象是一个崭新的视角.疾病意识形态解释的消解,国家结构功能的转型与扩张,疫病防治之中的公共政治参与扩大,人道主义政治文化的兴起,均标志着中国政治的转型和国家的现代化.当代的疫病防治则具有国际政治竞争和国家安全的内涵,成为中国政治与全球政治密切关联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古老淮阳,勃勃生机李华亭,李军法河南省东部的淮阳县,古称宛丘,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建都之地,也是古代四个小国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一直是豫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这片...  相似文献   

18.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七大古都郑宪中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王朝兴替,列国消长,所以拥有大量古都。仅《水经注》记载的历代王朝和列国故都就有180处,加上北魏以后的历代都城,总数在200个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举世无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都...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2,(12):75
《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李鸿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版本书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生的剧烈变化。作为记者,作者以新闻方法写史,记录这场冲突中的人与事,以新闻的方法论观察这场革命。全书包括慈禧爱新觉罗家族的国家危机、康有为王朝权力的结构崩裂、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生态、孙中山现代中国的革命路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