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霞 《学理论》2012,(21):1-3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先在西方赚尽眼球,甚至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替代。二十多年后,承载着推动政治发展、形成中国式民主的使命,协商民主理论又成为我国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显然,在成果频出之际,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以归纳梳理,有助于厘清认识,推动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2.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3)
网络语言"暖男"一词近年来迅速走红,所谓"暖男"需要具备细致体贴、温暖阳光这些性格特质,颠覆了大众刻板印象中传统的男性形象。这一新的男性形象符号的出现,既源于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熏陶,又伴随着大众对社会性别的新期待。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大众媒介对社会性别的重新建构,整个社会对男性的气质诉求开始有了全新的定义。"暖男"形象受追捧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性别气质绝对化的二元对立,对推进女性主义崇尚的男女平等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西方女性主义逐渐兴起,经过近3个世纪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的成果对全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也受其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从比较中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基础、内容等方面,浅谈中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说明女性主义研究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在"中国梦"的崭新语境下,反思马克思文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马克思文本研究逐渐走向了学术自觉,通过"文献重理""挖掘阐发""激发回应"等多维路径展开研究,并形成了"世界史观""正义观"等重要理论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文本研究为扎实根基,捕获时代问题,激活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以建构具有自身学术风格的中国马克思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存在三种学术取向,即工具性学术、功能性学术和规范性学术。政治学界需要确立"以学术为业"的态度和使命感,参与到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中,推动工具性学术向理论性学术的升级;需要发现中国政治研究的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去除时政化和教条化,寻求学术的独立性;需要设置新的研究议程推进政治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论创新,将政治研究上升到规范性学术的高度。以权利为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政治属性研究议程,即规划性政治研究议程,可能有助于理解中国政治成长的逻辑和动力,拓展中国政治研究的理论空间,推动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升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9)
社会工作在普及社会性别视角、维护女性权益、推动平权运动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和借鉴,是仍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整理,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历史、服务模式进行梳理,结合当前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经验,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国内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资源这一术语最早在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使政治资源范畴真正被规范化和广泛使用的当属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的推动;中国学者对政治资源的引介、研究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相关;我国学术界在概念和理论引入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应加强对政治资源的准确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终结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公共政策终结研究途径分为四大类,即政策阶段论、政策变迁论、政策机会论和政策比较论。这四种研究途径的理论特征、研究重点、理论设计等各有不同,也呈现不同的理论解释力。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探讨公共政策终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性指南,也有助于中国自觉地形成公共政策终结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问题意识"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中国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价值导向。这种意识的生成和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种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和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换;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由原初的"外在旁观"转变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全面对话;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期以来,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形成的经济"平衡发展"理论,由于其核心为"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与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现状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性,因而探讨借鉴该理论具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识别的困难。萧公权"采政治学之观点"的研究进路,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逐渐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国政治思想史特殊性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选题视野和研究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编撰体例、书写风格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学界公认的"刘泽华学派"和9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这样的学科百年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中国特色的彰显,并未能彻底消解其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间固有之张力。如何将中国政治思想有机融汇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逐渐脱离边缘化的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思潮产生。生态女性主义以传统女性从未有过的姿态,展示了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平等的觉醒、发展和趋向成熟,并以此推动法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生态女性主义法哲学思潮对完善和推动环境法理论的发展和对传统法学理论进行了创新和超越,生态女性主义法哲学将法学研究方法和范围深入扩展,具有革命性、科学性,是现代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共理性概念起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经历了传统、转型和现代的演历过程。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首先提出现代公共理性,20世纪90年代末该理论引入中国后,立即引起学界普遍关注。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理性尚在形成过程之中,研究网络公共理性是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有利于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公共领域是公共  相似文献   

16.
张妮妮 《学理论》2013,(7):52-54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把环境主义关心的问题和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关心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探讨了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女性的统治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把社会性别视角带到了生态思潮中来。通过分析当代生态思潮中社会性别缺失的情形和女性主义对自然的态度转变,考察了社会性别视角进入生态思想的理论条件,并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立场、女性主义者对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以及当代环境问题的凸显,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条件,也是环境生态视角和社会性别视角交叠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韦磊 《学理论》2012,(1):77-78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地质行业形成的精神品质主要有: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践行的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推动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在今天依然有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苑晓杰 《理论探讨》2004,(5):119-121
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又固化、更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共党史学呈现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都是以前人给他们提供的思想材料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提供的实践材料为其基础的.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基础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拓性,充分体现了这种结合的特性. 一、时代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世界经济乃至政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也是市民衬会的三种理论形态.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和当代市民社会理论.20世纪70年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复兴,并于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市民社会理论是一个复杂的并且经历了重要历史变迁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研究需要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回溯和分析,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把握市民社会理论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