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容     
《求知》2017,(6)
<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释义】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写作背景】早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哲学的说法,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  相似文献   

2.
包容自信     
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释义】大海可以容纳千百条河流,因为它这样广阔的胸怀,所以是世间最伟大的;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作者简介】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包容     
冯雁军 《党政论坛》2013,(10):43-43
德国小城魏玛,只要你见到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不是因为这里有包豪斯大学,也不是因为有哥德和席勒,而是因为魏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这里,不论是光辉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不论是次要的文化,还是重要的文化,一样都得到了保留。在布兴森林集中营,希特勒曾下令杀害了无数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4.
体恤与包容     
正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得到认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哪怕再叛逆,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着的;学生在学校,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员工在单位,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这些认可,安慰了一颗颗漂泊的心。但反过来,孩子不容易认可父母的做法,觉得生硬、过时,不适合自己;学生不容易体谅老师背后的深意;员工不会、也不喜欢去认可老板的做法。人的心理很奇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子"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了50人。  相似文献   

6.
余源培 《民主》2012,(7):10-11
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近期各地纷纷凝练出具有特色的价值理念或取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将包容构建于其中。包容是强市的需要.但首先是为政之必要。因为执政者是倡导和构建包容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7.
李力可 《瞭望》2022,(12):62-63
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少陵路农贸市场门口,驾车前来买菜的周先生意外地发现,市场门口新设了多个十五分钟临停车位.我经常下班后驾车来买菜,停车是个老大难问题.临停车位很方便很接地气.他说.同样感到意外的还有家住青羊区的王先生.他驾车到大石西路时违反禁令标志,很快就收到了市交管局违章短信提示,同时告知再次违...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现代化浪潮逐渐席卷中国,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洗礼,乡村已不再传统、不再纯粹、不再乡土,而是一个大众的包括本土农民、外来居民、流动人的生活生存场域,各种思想、理念、行为、矛盾充斥其中。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下,墨守成规的政府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草根的封闭式村民自治也逐渐凸显出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济、社会问题鞭长莫及,新农村的新治理模式呼之欲出。而发展政治包容,旨在农村构建一个包容性政治体制框架,增强政治体制的容纳力与适应力,协调各方权利、权利与利益,化解社会冲突与矛盾,维护乡村秩序,追求公平正义,使乡村治理走向包容性治理。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6日《南风窗》刊发题为“化解社会矛盾之道”的文章,文章说,底层民众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既得利益的心态是动员一切力量在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已经取得的利益基础上再扩大利益。而底层民众却深刻地体味到一种疏忽感和边缘感,他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不那么公正的社会里,导致社会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被侵害后得不到及时和完整的伸张。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是人类20世纪的创造物,它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接收信息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直接目的,影响着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迅速扩张,足以考验一个社会求同存异的包容度。而一个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社会的和谐,正是建立在这片摸不着却感受得到的胸襟下。一些网络游戏者们说,如果说工作与学习是现代生活的主要部分,随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文化?概括地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我们每天都跟文化打交道,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谈论中华文化,应认识到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在单一语境中自给自足,不同文明的交流是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对话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包容”精神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与倡导的.包容,既是“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的先哲就已经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将“和”作为最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在治国上,要做到海涵大量,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具体到文化选择上,便是在坚持思想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充分汲取其他学派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构建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持更为积极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既然文化的基本内质是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文化的发展就尤其需要宽容和包容,先进文化也就理应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其实,有关文化的包容性,从认知到实践,都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解之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杨晓琳 《学理论》2012,(16):135-136
包容犯是行为人在实施前罪的过程中又实施了与其具有并发关系的另一种犯罪即后罪,但刑法仅将后罪作为前罪的加重量刑的情节不实行数罪并罚的犯罪形态。包容犯是重罪包容重罪或轻罪的法定的一罪,其加重处罚的原则合理地制裁了现实社会中主观恶心极大的犯罪分子,其罪刑相适应的优点有力地回应了学者们对加重处罚原则提出的异议。  相似文献   

15.
如果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爱国主义的同义语国际反华势力利用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掀起抹黑中国的风潮。连日来海  相似文献   

16.
蒋勋 《各界》2011,(11):3-3
在我做老师的过程中,常常看到很好的孩子,平常规规矩矩的,可一旦出事会出很大的事。但那种每天在讲黄色笑话、调皮得要命的孩子,反倒不怎么出事,出了事也能很快处理好。  相似文献   

17.
张凤艺 《学理论》2014,(5):18-19
包容式发展是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一个理论热点,从科学发展观这一宏大视域来看包容式发展,这对于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外延,厘清包容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哲学逻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需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借鉴世界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益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6)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国家对于民众新的诉求的无力满足,政治文化中的极端激进,社会底层民众不满,这些问题都呈现出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治包容的缺失,对于我国社会的平稳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我国应通过不断增强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培育宽容的政治文化、提高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等途径,为我国社会成功转型营造出一个包容、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现在很多同志讲要有忧患意识,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的,因为形势这么严峻,每一个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社会主义的人当然会有忧患意识.但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把忧患意识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乐观主义当中.不要因为强调要有忧患意识,结果搞得悲观失望,变成一种悲观主义的精神状态. 落实六中全会的决定,无论当前,还是整个90年代,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中都有一个精神状态问题.就相当一部分同志来说,现在的确存在着精神不振,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