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读《出师表》浅议公文文风白文杰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刘禅是个昏庸的国君,实际上担负蜀汉政治军事责任的是诸葛亮。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前,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出师表》,告诉刘禅...  相似文献   

2.
左右 《民主》2007,(2):41-41
诸葛亮辅佐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主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他才华横溢,智谋无穷。然而,蜀国的灭亡,暴露了诸葛亮忽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弱点。在他身后,蜀国基本上政无内治之人,战无征伐之将,以至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地步。按说,诸葛亮才智多谋,既懂得人才的重要,也有识才之慧眼,用才之本领,可为什么到了“蜀中  相似文献   

3.
拜谒武侯祠     
《侨园》2016,(6)
正列车经过43个小时长途奔波,中午到了成都,我们暂住在蜀汉宾馆。下午简单整理后,我就急于去拜谒武侯祠。武侯祠坐落在成都武侯区,占地面积56亩,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始建于西晋末,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明初时被毁,到清康熙年十一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后人习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祠内殿宇重重,布局严整,古朴肃穆,庄严典雅,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走进武侯祠朱红的大门,只见甬道两  相似文献   

4.
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出师前向蜀后主刘禅写下这篇表文,表达自己为光大蜀汉政权、一统中原伟业而不惜牺牲的伟大献身精神。这句响亮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积淀成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独有的文化印记:提起诸葛亮,人们自然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心中也往往浮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丰碑  相似文献   

5.
谨防偏见     
东汉末年,诸葛亮将庞统推荐给刘备作为辅佐的对象.庞统来到刘营,直接去见刘备,效古人毛遂自荐之法,未出示诸葛亮所写的荐书.看来庞统是要考察一下刘备的为人,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要获得初步的人际知觉.可是刘备见庞统自傲无礼、形貌丑陋古怪,心中不悦.但为了实现自己招贤的诺言,还是给了庞统一个小小的县官当-可见刘备对庞统的"知觉"是不佳的.庞统不满意刘备对自己的轻视,但毕竟有事先得到的关于刘备爱才的说法,所以未曾辞去,他要作进一步的观察.诸葛亮归来,见刘备如此处置,大  相似文献   

6.
手指孤云 《各界》2011,(4):65-67
若以史料记载看,诸葛亮是没有以“六出祁山”来北伐中原的。他实际上是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也只有“二出祁山”。若从战局的有利形势看,似乎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在曹魏眼里,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而自刘备病亡后,蜀汉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中,几年内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也就让魏国感觉这个小国不会有大的作为了,因此放松了对于它的戒备。  相似文献   

7.
李楠 《瞭望》1991,(28)
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水从中流淌。山环岭绕,东西相接,形成一块景色秀丽,土地肥美的小平原:汉中盆地。 历史上。秦获汉中而取蜀灭楚;刘邦在此招贤策划,先定三秦而得天下;蜀汉刘备诸葛亮屯兵汉中,冀展雄图。这些往事人所熟知,却说明:倚托这小块盆地可以开创历史、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8.
蜀汉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伐魏战场上。《三国志.蜀书》及《三国演义》写到这里,都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的反应:长水校尉廖立,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君终为左衽矣!’原骠骑将军李严,闻亮卒,大哭发病而死。 廖立、李严何许人也?读过《三国》的人都不陌生。廖立,字公渊,在荆州时即追随刘备,年未三十擢以长沙太守,以才干称,入川先后任  相似文献   

9.
柳暗花明见此村从1985年开始,我国学者为弄清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裔情况,多次到诸葛亮的出生地山东沂南县、长期居留地湖北襄阳隆中、葬身地陕西勉县进行过调查,结果都一筹莫展,甚至连姓诸葛的人也找不到。在曾是蜀汉都城的成都,虽有少数几户姓诸葛,但都称自己的祖先是明清时从浙江入川经商而留居的,与诸葛亮攀不上亲。又有人发  相似文献   

10.
吕方 《各界》2014,(11)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11.
华丁 《瞭望》1991,(Z1)
一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一提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就显现出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形象来。诸葛亮死后的头几年,未获准建筑祠庙,但每逢清明时节,百姓们就拿着香火到田间陌上祭祀他,纪念他。直到他死后数十年,蜀国人民还唱歌寄托对诸葛亮的哀思。 诸葛亮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人望,首先是因为他辅佐蜀汉,政绩斐然。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经过不算长的时间,就使蜀汉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相似文献   

12.
何木凤 《各界》2014,(7):77-80
据刘备说,自己本是高祖刘邦的后代,但他比自己认来的祖宗相差太远了.不过,即使是不才者,但碰上了好运气,也能当上残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国众多皇帝里面,刘备成为皇帝的那条路就很滑稽,做了皇帝后,他的行为更是与众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遗嘱,更是让蜀汉政权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真可称为一部人才学.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书中的识贤任能的一代俊杰.然而,即使这些杰出人物在识才用人上也有失误.他们的失误表明了识才用人之难,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诸葛亮失于识浅 被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是很会识人用人的.他择刘备、访庞统、收姜维、荐蒋琬和费袆,得心应手地使用众多的文臣武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策泉涌、智谋纵横的智者,在识才用人上却表现出才智之不足,因而出现了不少失误.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党政论坛》2010,(8):57-57
话说当日刘备屯兵新野,听闻徐庶的推荐,有贤士“卧龙”诸葛亮隐居于不远的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胸怀锦绣、腹有良谋,刘备便带关张亲自拜访。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读2017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七年级《中国历史》16课《三国鼎立》"刘备三次登门恳请诸葛亮"中提到:"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笔者认为,诸葛亮"隐居"这一提法不妥,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6.
礼与贿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古人重情义,讲礼仪,很看重人的修养,有时一个人仅凭温文尔雅的外表和不俗的谈吐,便可以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欣赏。"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刘备久闻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出众,便亲自寻访拜会,头两次刘皇叔碰了钉子,诸葛亮避而不见,刘备则礼贤下士,连续三次登门叩拜,每次都谦  相似文献   

17.
吕方 《各界》2014,(11):56-59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思想上的深谋远虑,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9.
马谡,是孔明很欣赏的军事人才.他为蜀汉立过两次功劳:一次是略施反间计,使敌将司马懿一度失去曹魏的信任;一次是孔明南征当时的少数民族,他献了忠言:“攻心为上……愿公服其心而已.”孔明采纳此策,“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反.”(见《襄阳记》)诸葛亮与马谡之兄马良交谊深厚,裴松之认为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见《三国志》裴注)马良曾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后死于刘备征吴之役.马谡是马良的幼弟,由于上述关系,马谡临别前夕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  相似文献   

20.
章立早 《团结》2005,(3):47-48
(一)“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自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当刘备一命呜呼后,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