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畸形的社会舆论,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公害。要有效地管控网络谣言,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还是从谣言成因和危害,抑或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都责无旁贷。就当前而言,政府有效管控网络谣言,必须在正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范围、依法加大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及时发布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断提升网络监管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行网络用户的实名制度、努力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发力,以形成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有序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谣言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大量证据,以证实谣言的真实性,消除谣言受众的怀疑,让他们相信谣言并不是谣言。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方法纷纷介入谣言的证实过程,资料佐证与具体信息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逻辑起点,热点事件与权威发布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现实策略,模糊事实与熟人传播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项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这其中,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因此,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我国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后谣言肆虐,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舆论跟踪监控系统不健全、政府舆论分析研判系统不完备和政府舆情应对处置系统不完善。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实现对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舆论引导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舆论引导机制、建立健全以舆情调控为核心的全程舆论引导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微传播时代的虚拟社会中,地方政府公信力呈现出日益可塑性、公共性、非对称性等特质。现实中在政群沟通、信息互动、社会管理上的有限正向作用,与形式主义、公民权利缺位、社会失范上的负能量之间的矛盾,正不断消解本已脆弱的政府公信力。依托信息的线性传递、动态抗衡、供需关系的内生流变逻辑,多元主体通过互动、互通、互助的形式决定政府公信力的产生、水平与质量。在未来的策略选择中,需要打通共通空间、压缩谣言生存空间、进行双重约束等进路,通过共情、共担、共治重建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制造者通过情感动员方式,如煽动负面情绪、放大"威胁"、悲情叙事、恶搞戏谑、冠以权威之名、煽动公众民族情绪等,使公众极易被谣言蒙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不透明、不公开的环境是谣言滋生的沃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特别是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表象的背后,是公众对当前危机情境的不确定和对真相的渴望。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治理的引导策略,政府应考虑公众情绪,科学辟谣;媒体应慎用煽情报道框架,着力于消除未知;公众要避免情绪化,理性思考,做谣言的过滤器。  相似文献   

8.
面对网络谣言这一新型的谣言形态,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言论自由权为其辩护,一种以公共利益受损对其抨击,这首先给政府治理网络谣言产生了理论上的挑战.同时网络谣言作为一种跨边界传播的危机,对政府现有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面对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迫切需要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消除其对社会的危害,流行于学界的哈贝马斯商谈论可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商谈论指引下,根据商谈原则,构建多元主体协商机制,减少谣言发生的可能,从而走出网络谣言治理的困境,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王冰 《求贤》2007,(6):45-45
前不久,海南果农遭遇的“癌症香蕉”事件,让百姓蒙受了巨大损失。追究谣言“误杀”成功的原因,除了个别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外,恶劣的食品安全环境提供了谣言产生的环境;而政府权威认定机构迟缓的应对机制,延长了谣言生存的时间。从3月13日开始出现相关消息,农业部新闻办公室直到4月7日才发布消息,声称香蕉“巴拿马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0.
谣言止于众     
宋明晏 《前线》2013,(10):64-64
在古代汉语中,谣言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范哗在《后传书》中写道:“诗守南楚,民作谣言。”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谣言”已演变成一个负面词,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近来,谣言和网络结为近亲。网络谣言成为热词。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有人也把网络谣言叫“网络大字报”。以前谣言传播只能靠口口相传,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大字报在熟人圈里面世,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沿海或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群体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些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这些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规模较大、暴力程度较高以及冲突不断升级等特征,主要由边界形成、边界激活、动员与组织、政府回应与控制等机制共同促成。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社会存在长期隔阂甚至对立,偶然事件激活了他们之间的对立身份并使其突然间互相攻击,地方政府处置不够及时有效时通常伴随着谣言的传播并导致更大群体卷入事件中。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地方省级媒体;地方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方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有人开玩笑说: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在官员落马方面,这确实有点道理。但这些谣言有些最终被证实,有些则是彻底的谣言。那么何以判断一个官员落马的消息是谣言还是事实呢?这需要通过多个维度进行衡量。辟谣平台很重要首先要看辟谣的平台。官员若是遇到自己落马消息,大多会回应。通过什么平台回应直接影响信息的精度。一般来讲,通过国家级媒体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省级媒体;省级媒体的可靠性大于地市级媒体;非本单位人员辟谣的可靠性要大于本单位辟谣。刘铁男案就足见本单位辟谣有多不靠谱了。  相似文献   

13.
康庄 《江淮》2012,(7):50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本为无本之草、无源之水。但谣言自古有之而从未绝迹。现实社会生活中,谣言是指那些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为公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事物、事件或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国界,便成了"网络谣言"。由于网络的便捷化、即时性与无边界特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迅速。同时,网络传播的主体变成了众多普通网民,人人拥有发言权,个个掌握"麦克风",低门槛、开放式、即时性的网络传播渠道让小道消息、八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部分境外媒体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新疆棉花"等事件中,短时间内炮制尽可能多的网络谣言,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传播到国内社交媒体和平台,趁乱造成民众认知混乱、价值观扭曲,甚至引发非理性行为,造成持续的社会恶性影响。研究境外媒体炮制的网络谣言特征、方式及应对策略,对有效控制网络谣言危害、提升政府管控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健 《理论导报》2012,(5):36-36
新加坡政府在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对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危险的言论,特别是网络谣言,采用立法约束、行业规范、打击封堵、舆论引导、公民自律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初步摸索出一套应对网络谣言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2,(15):56
画外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治理公款旅游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中,公务人员假借考察、开会之名,用公款旅游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试问,当民众每每看到这种事件屡禁不止时,又该如何去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廉洁、公正的服务型政府呢?  相似文献   

17.
《理论导报》2013,(7):64-64
青春不代表健康,年轻人如今已成为高血压门诊的"常客",而更多靓仔靓女或许还身患高血压不自知。年纪轻轻别被三个谣言忽悠了:谣言一,高血压有遗传史未必早发病;谣言二,高血压应该有头痛头晕的症状;谣言三,高血压单凭饮食、运动也能控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既是高速发展期,义是矛盾凸显期。在这种背景下,要准确把握社会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迫切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工作主动权。但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个谣言就引发一场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事件,一起简单的纠纷就演变为规模较大的社会冲突,一起小小的事故隐患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酿成重特大生产事故。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谣言因其国际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路径的隐形性、"蝴蝶效应"的危害性而对党群关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预期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前、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展演变后等场域,极易产生、传播与复制网络政治谣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内社会矛盾频发中利益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新闻话语权争夺的感官刺激以及网民在负面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多维诱因,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公共政治危机、阻碍党群良性互动等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依靠政府治理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法律支持系统——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实现法治思维转变;信息管控系统——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构建谣言预警机制;公民意识系统——提升干群媒介素养,推动党群和谐互动等对策进行治理,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求贤》2011,(5):53-53
时下,流言甚多,又常常飞速传播。诸如前几年的毒香蕉;前不久的食盐抢购…… 从理论上说.彻底根治谣言的传播不可能.但如何把谣言的负面危害降到最小.人们强调的多是政府必须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媒体报道时必须客观、全面、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