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民生建设理论认识的新高度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书记处成员到河北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2.
3.
庄百鹏 《党政论坛》2012,(4):12-14,1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等不同时期,一直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民生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首要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4.
曾峻 《党政论坛》2012,(7):12-14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我党关注与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提出了一系列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文静  谢佳奇 《理论导刊》2014,(3):57-59,70
建国前夕是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转折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党情的新变化,就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重温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在新时代对全党发出的动员令。“三个务必”具有宏阔的时代视野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对“两个务必”内涵及框架的丰富完善。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过渡转变,彰显出百年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内在品格,体现出党始终坚持一贯的思想作风、秉持优良传统的鲜明立场。“三个务必”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行动纲领与目标归宿;“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传承、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与政治本色;“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困难、勇担风险的精神动力与制胜法宝。深刻理解“三个务必”的理论蕴涵及其内在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从实践层面予以执行落实。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所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9.
谭伟贞 《学理论》2009,(12):117-118
“两个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发展观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档案工作实践中新的发展趋势,档案信息来源、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以及人民群众是推动“两个体系”建立的主要动力,创新利用体系,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两个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发展观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档案工作实践中新的发展趋势,档案信息来源、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以及人民群众是推动"两个体系"建立的主要动力,创新利用体系,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形成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又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蒋淑晴 《学理论》2011,(18):24-25
坚持执政为民与解决民生问题在本质上高度一致,都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人民的福祉。立足民生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民生建设思路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向提升人的幸福感转变,从追求国强民富向实现民富国强的转变,从改变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向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整体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河水 《理论探索》2006,4(1):67-6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大事来抓,而“两个务必”思想始终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实践之中。“两个务必”思想运用于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采用“运动反腐”的方式,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艰辛探索。“两个务必”思想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局,倡导“法治反腐”,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突破。“两个务必”思想贯穿于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致力于“标本兼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伟大创新。“两个务必”思想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22,(3):20-2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与基本民生问题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以革命性和人民性为鲜明特征的民生建设,通过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等举措,解决了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计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赢得并守住了民心;进行了充分的社会动员,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民生建设基本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民生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宋天和  苗地 《理论探讨》2007,3(5):131-133
发展观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把发展观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两大创新理论。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谁发展、什么是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本质问题与核心问题。两大创新理论不仅提高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也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并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党的民生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主革命时期是以"人民解放"为主旋律的民生实践;进入社会主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存状态、保障各种权利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党的民生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对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生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娜 《学理论》2012,(17):1-2
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的一种理念.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任何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否有效,归根结底要看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现实性解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动摇;发展经济,为民生建设提供物质保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环保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海青 《求知》2011,(6):4-6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人民的权利与幸福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或称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蕴含着“以民主促民生”的价值导向逻辑。所谓以民主促民生,即是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民主的优势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民主选举聚合民生需求偏好,以民主协商制定民生公共政策,以民主监督推进民生政策有力执行,以民主立法为民生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把民主机制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新时代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建设,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民主链条,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绩效,不断推动以民主促民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