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引发了多元主体结构对单一结构的突破与超越。但在实践中,多元主体间关系的失衡与理论上的预设形成巨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当下社会治理创新中主体间关系进行反思,并且这种反思的逻辑应当是以政府角色和行为的重新认知为关键。在此基础上,展开价值定位、利益调整、责任跟进、制度完善等四个维度上的探索,才是应有的主体间关系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来(1949—2019年),山东文学旅游根据丰富的真实性文学旅游资源,历经保护性修护、博物馆化式建设、融入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等阶段,建成遍及全省各地方的文学旅游目的地及相关文化景观,这些文学地方信息绘制出较为完善的文学山东地图。山东文学旅游演进发展与文学山东地图从时、空两个维度叙写与阐释"文学山东"形象,为理解山东作为"文化圣地"的丰富意涵系统和文旅融合多元路径提供绝佳的观察视角。此项文化地理空间的现代化生产工程持续塑造改变着山东地理和旅游者的空间认知。  相似文献   

3.
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奎清 《长白学刊》2005,3(5):101-104
多元文化并存是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并存的多元文化状态不是静态与彼此等值的,而是动态与相互博弈的.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共时性地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四个维度"的文化博弈基本格局.文化博弈必然带来文化冲突,进而要求文化整合.确立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文化认同的整合意识、文化创新的整合观念及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文化整合取向和原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对于先进文化内涵所蕴蓄的旨趣须得在一种价值取向的维度上去悉心把握,切不可在世俗社会的实践层面将之肤浅化、泛化乃至庸俗化.本文通过对"先进文化"理念形上维度与形下实践的辩证分析,指示了先进文化引领人趋向自由境界的方向,及其在现实中自觉担当文化传承、整合及创新的历史使命.经由对社会学中"卡里斯马"意象内涵的重新阐释,使之与先进文化论的实践层面发生一种交通,阐释了"卡里斯马"因其凝聚力和感召力所获得的权威性,及其在世俗社会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主义在形成之初就和少数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权利密不可分。当前很多学者将多元文化主义仅看成是少数民族权利理论,而没有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来理解和认知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具体维度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因此本文从事实、理论、政策及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内容、价值意义与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置于多民族国家构建之下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面临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及现代性文化的全面扩张,传统、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嬗变、解构,甚至走向消亡,人类文明的赓续与进步陷入严重危机,而传统"管理"的逻辑思维也进一步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被遮蔽掩盖。站在"文化治理"的宏观视角,从理论指导、价值引领、体系保障、动力机制和法制保证五重维度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合理路径,从而回应社会对其健康发展的理性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发展对道德具有影响和规范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内核,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提升的思想基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在遵循唯物史观原则的基础上,从内容维度和方式维度探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实现路径,实现同步同向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是在理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新趋势.在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承担应有的时代使命,保证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感情先行,变革学校文化;教师要强德富智,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要笃行不懈,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蒋红群  张媛  龙佳解 《桂海论丛》2010,26(4):122-125
文化软实力研究现已成为一门"显学",引起了学术界的相当关注。不过,学术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而对于区域文化软实力却缺乏相应的探讨。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案例,对广西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劣势和机遇展开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觉醒中,学者开始注意一些多元的、边缘的、异常的现象,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进行文献解读.这种边缘研究的现代学术理路,将文献作为一种社会记忆遗存,在文本分析中重新建构对"史实"和"文学性"的理解.其研究责在"会通",强调世界视野与文化还原并重,在文化对话欲望中注入自觉的原创意识.由此,对话就是一种高明,原创才是一种自信.中国传统文献考据"眼见为实"的准则,要在新的学问背景下得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