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一)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继承并融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技理论,结合我党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观点、新原则,全面回答了新时期如何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使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为科学技术在当前的时代内容。第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重申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这个思想观点写进了新的党章。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教育,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初二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这一基本观点教育呢?一、结合生产力概念教学进行教育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之所以极端低下,社会发展非常…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从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命题,使我们从根本上同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空谈社会主义的非科学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鲜明地确立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更全面、更科学、更突出了社会主义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其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内容。发展生产力,不仅要求多方面地改变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适应的管理方式与活动方式,而且要求改变不适应的思想方式,使人们的思想真正从“左”的、僵化的思想方式禁锢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 建国40年,我们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起来说,就是现在已经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它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一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例如:关于以实践为标准来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关于我国现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困难,走自己的道路的理论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首次提出了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手段;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深刻革命。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动力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提到第一位,是党的十三大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十年前进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是真理标准讨论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和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讨论,无疑将推动我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和探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将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我国现阶段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摒弃唯心主义的空想和教条主义的说教,使社会主义从“天上”落到“地上”,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问题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围绕这一基本命题,邓小平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一、围绕生产力,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揭开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之迷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具有基本性。因为只有正确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可能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我国从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特点是非对抗性。这是保加利亚学者的共同观点。但在对非对抗矛盾所作的分析中,他们对这种矛盾的主要特点的认识,却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多布里雅诺夫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有三个特点。首先,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私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联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社会的生产力和所有制的社会形式之间的新的联系,从而使得矛盾的解决并不必须以冲突为前提;矛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地从我们党的本质规定性上,对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纵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率先垂范的作用,从思想理论根源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党的“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就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理论条件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是为了解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表明,党在其总的路线纲领和总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执行中,无一不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国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极大满足,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党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来把握时代的规定,洞察到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这是党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 SO年代中期,当中国社会主义航船扬帆启航之时,毛泽东就以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定而明确地提出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这一命题的提出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执政党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社会生产得到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只用生产关系标准和上层建筑标准,而不提生产力标准或者不敢承认生产力标准。结果是离开了生产力,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级形式,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恢复和发展了关于生产力的一系列科学观点。这些科学观点,集中体现在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两个  相似文献   

14.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要观点。邓小平同志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变化,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指导,首次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观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不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探索适合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以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和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改苹思想的基本主题是: 纠正十年动乱的方向性错误,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以经济建没为中心,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国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仍然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客观地估价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对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整顿、重建,使社会生产力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充满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本世纪最后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这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建设改革的繁重任务,我们能不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因此强调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讲好这个问题呢?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的实际,对讲解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第五课是全书基本观点的总结、思想教育的落脚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一条规律、两部历史、三个观点、四个关系、五种社会形态”。一、一条规律即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是在一切社会中发挥作用、并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和确立,就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容纳发展程度不同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焦斌龙 《前进》2005,(2):19-20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这一名言充分反映出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体制和机制作为文化制度的具体体现,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成就,即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整个社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之后,文化生产力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凸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山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