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颜军  张春和 《求索》2011,(8):93-9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以尊重和发展"人的需要"为主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点。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这都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涛 《当代广西》2011,(5):44-45
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踱方步"的人,指的是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一个能摆脱事务泥潭和忙忙碌碌、经常"踱方步"的领导干部,才可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才可能把握全局、理清思路。"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算是一个力量无比的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一个人具有深邃思想和深刻理论,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5.
黄萍  贾作璋 《前沿》2012,(2):48-49
马克思从类本质和个人的具体现实的本质两个层面深刻揭示出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生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人的本质"认识,指导形成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理论理应指导人们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7.
曾红宇 《理论月刊》2010,(6):175-178
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应和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在教育导向上经历了"政治人"、"经济人"、"人是人本身"的演进趋向;在教育方式上经历了多样性、单一性、开放性的更替趋向;在教育理念上则经历了"灌输"论、"认知"论、"生活世界"论的递嬗趋向。对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向的分析,将为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徐承 《公安研究》2011,(10):42-46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三项建设"的龙头,是推动公安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是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举措。公安机关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深刻理解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重大意义,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1.
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两人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批判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对于该时代所表现出的人的"异化"的关注是两人思想的相同点。克尔凯郭尔所关心的"单独的个体"与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个人"最终分别走向了信仰的跳跃和所有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对"单独的个体"和"现实的个人"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性研究,对于理解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群曾是健康人群中的"边缘人",好在随着《残疾人保障法》的逐年深入实施,随着残疾人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多数的残疾人也逐渐从"边缘人"的状态走回到正常的社会轨迹中来。可是我还是想说一说残疾人中的"边缘人"——身处"异乡"无本地户籍的残疾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不断强调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保障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自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直至逝于台湾,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而被清华学人深情地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和"两岸清华校长"。清华人对于梅老校长的崇仰,如一位校友所言:"清华人对梅先生孺慕情深,像听戏的人对梅兰芳一样入迷,我们却是另一种梅迷。"  相似文献   

15.
刘世华  董正宇 《传承》2011,(9):10-12
执政伦理是政党对国家权力运用的伦理基础,它对于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正当性有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执政决策机制,通过加强执政主体的"信念"教育来保障执政制度的良好运行。在这些执政内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即所有实践的目的都应指向"人",为了所有的"人"应当是执政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是这些执政理论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广州荔湾区"六普"资料为根据,就"人户分离"问题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荔湾区"六普"数据显示,在户籍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下,"人户分离"现象普遍,易诱发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失真、流动人口公共需求难以满足、居民生活便利性受阻等问题。"人户分离"问题的治理,除依赖"顶层"部门的制度与工作配合外,属地化社区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与具有暂时替代意义的有关机制建设,是化解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干部人事月报》2011,(8):21-21
时下,"企业家"一词比较时髦。一些人稍微赚了点小钱,便自称或被人称为"企业家",这些人也乐于自称或被人称作"企业家"。正因为如此,有些商业会议常常被冠以"企业家"会议的名称。但是,中航油前总裁陈久霖却认为目前在我国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太少,并在撰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我把当今商人简单地划分为生意人、经理人和企业家三个类别。这种划分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殷丹 《求索》2011,(7):101-103
关注"人"是中西方文化及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而可贵的共同点。儒家文化关于人的思想是丰富的,它集人的内在修为、外在处世于一体。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本"思想不断内化于中国的德性文化之中,但它并未在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之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理论依托;相比之下,西方在"人性恶"和"政治恶"的前设之下,却进行了政体反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弛 《理论月刊》2010,(9):54-5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重视人的基本权利,关注人的需求,发挥人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对"人"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重视"人",关注"人",发展"人",才开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良好局面。尤其是苏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建立,更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制度、政策、思想等保证,使妇女工作蓬勃展开。  相似文献   

20.
陈德玺 《前沿》2010,(21):179-185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交往"就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纽带。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不断地形塑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也形塑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但真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确立得益对它们的张力机制——交往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