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侦查讯问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相互心理较量的过程。在这场心理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讯问策略的选择。侦查人员要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讯问环境的设置,讯问人员的更换,异地审讯等技巧保持讯问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嫌疑人的心理结构,使侦查员的讯问目的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
侦查讯问中的应答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问题、要求等 作出反应和回答。策略、妥善的应答对侦查讯问的顺利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侦查人员应积极 分析犯罪嫌疑人可能提出的问题,本着合法、实事求是和灵活原则,选择设定条件应答、以问 代答、模糊应答、置换应答、顺势反击应答和反诘应答等方法进行应答。  相似文献   

3.
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应答犯罪嫌疑人的提问和要求时,一定要讲究技巧。一语不慎,可能前功尽弃。常用的应答技巧有顺意应答、逆意应答、含蓄应答和模糊应答。这些灵活机智的应答利于有效地控制讯问局面,从而保障讯问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侦查活动中,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首先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其次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第三,向犯罪嫌疑人提出问题;最后,告知犯罪嫌疑人核对讯问笔录权,履行核对讯问笔录手续。违反第一次讯问程序进行讯问所获得的口供应予以证据排除。  相似文献   

5.
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侦查讯问模式依然是纠问式模式,侦查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基于人的趋利避害本性、社会交换理论以及"双赢"理论,可以在侦查讯问人员和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之间构建即对抗又合作的侦查讯问模式。此外还应有正当性侦查讯问的动力机制以及鼓励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交易机制等保障机制,以侦查讯问双方的"双赢"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讯问过程是一个解决矛盾从而查明案情的过程。如何发现并有效利用矛盾是侦查人员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一种重要方法。侦查讯问中的矛盾可以分为犯罪嫌疑人暴露出的心理矛盾、共同犯罪成员间的矛盾和伪供中存在的矛盾三类。发现侦查讯问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对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筛选出可以被侦查人员利用的矛盾,可以更好地达到讯问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博弈的角度看,侦查讯问是一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侦查讯问又是一场激烈而又复杂的心理较量。在这场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的讯问策略的选择。因此,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侦查人员能否在博弈中获得最大收益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和悲观心理。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各阶段出现的供述心理障碍,有的放矢采取讯问策略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9.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是侦查人员有效开展侦查工作的重要方面。传统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侧重于犯罪过程和讯问过程两大阶段的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分析缺乏关注与分析。通过以445名在押的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犯罪后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主要有后悔、害怕、愧疚等19种心理感受。准确把握和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心理感受对于有效开展侦查和讯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从这项规定看,对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有的内容涉及到无罪、罪轻,对此的如实回答,属于辩解;有的内容涉及到有罪、罪重,对此的如实回答,属于供认。法律仅赋予犯罪嫌疑人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才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并未赋予其沉默权,即拒绝供述权。笔者认为,该条文没有确立沉默权原则却规定了…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案件中,侦查人员的讯问与犯罪嫌疑人说谎是相互伴随的,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说谎有着其必然性。谎供作为犯罪嫌疑人最常用的一种反讯问手法,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谎供可以被分为三个类型。一定的心理形成机制促使谎供的出现。谎供是可以被识别和应对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讯问程序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之下,讯问程序主要是为侦查过程提供主观证据,却忽略了其独立的价值。讯问程序可以提高诉讼效率、深挖犯罪事实、帮助认罪伏法,同时侦查人员可以在讯问中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从而为定罪量刑以及研究犯罪规律提供依据。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看,讯问程序更可以保障其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讯问笔录要反映讯问活动的全过程,全面、完整、准确地记载侦查人员的提问和所采用的讯问方法,从笔录中要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供述和无罪、罪轻的辩解,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但在实际办案中,许多办案人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讯问不仔细、记录马虎了事,特别不注意笔录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致使讯问笔录质量不高,甚至严重失误,严重影响案件证据的固定,危害极大,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17.
悔罪心理是促进犯罪嫌疑人供述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由犯罪嫌疑人自身的悔罪因素和外在讯问人员适时的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在讯问实践中,侦查人员应积极运用心理学的动机产生原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情感感化、说服教育的引导的心理策略,激发、强化悔罪心理,同时注意识别虚伪、错误的供述.讯问人员的自身素质对供述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毒品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讯问难是侦查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警力不足的现实状况下,努力挖掘侦查人员自身的潜力,开展侦查思维研究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发现,以逻辑思维规律为指导,可以总结出三大讯问逻辑艺术:同一剥伪艺术、矛盾辨假艺术和排中确定艺术。研究讯问的逻辑艺术,以逻辑力量,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有效实现讯问目的。  相似文献   

19.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除了巧妙运用讯问语言外,还应当准确地对犯罪嫌疑人的非语言信息进行解读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非语言,因为非语言在讯问沟通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产生讯问语言无法替代的功效,侦查人员可以利用它向犯罪嫌疑人传递有利于促使他们如实陈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我国侦查讯问程序的主要问题是侦查讯问过程的封闭性和强制性。造成这些问题的最关键原因,就在于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人身几乎享有完全的控制权。这一现象集中体现的是侦查人员随时可以在自己控制下的场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应当将包括第一次讯问在内的所有讯问地点固定在中立的第三方所在地。只有在此基础上,侦查讯问程序的其他改革措施方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