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chael Cox 《欧亚研究》1992,44(6):1099-1102
Vilho Harle & Jyrki Iivonen, ed., Gorbachev and Europe. Pinter Publishers, London, 1990, xi+213 pp., £28.50.
Richard Davy, ed., European Detente: A Reappraisal.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2, viii+277 pp., £35.00.
Richard H. Ullman, Securing Europe. Adamantine Press, Twickenham, 1991, xv+183 pp., £13.50.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的世界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怀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4):9-12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变换 ,全球化进程加快 ,使冷战后的世界政治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序性。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追求单极霸权的战略 ,破坏了原有的国际合作体制 ,伊拉克战争更是表明了美国的“帝国”野心 ,这将使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的世界新秩序变得更为艰难 ,但历史的方向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3.
4.
5.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ntly published evidence on Taiwan's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fficial and secret contacts between Moscow and Taipei from 1949 to 1988. It argues that despite some consideration given to a possible cooperation, Cold War hostility suited Taiwan and the Soviet Union more than collaboration. Taipei resorted to the ‘Soviet card’ in the 1970s to hinder Sino–American rapprochement, but never abandoned anti-Sovietism as the foundation of its diplomacy. The Soviet Union, for its part, prioritized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avoided rapprochement with the ROC, which could have only further strained ties with the PRC and acceler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Sino–US united front against Moscow. 相似文献
6.
8.
Robert P. Hager 《Communist and Post》2019,52(1):51-57
Much of the Cold War took place in the Third World. The three works authored by Gregg A. Brazinsky, Winning the Third World: Sino-American Rivalry During the Cold War; Jeffry James Byrne, Mecca of Revolution: Algeria, Decolonization, and the Third World Order; and Jeremy Friedman, Shadow Cold War: The Sino-Soviet Competition for the Third World, are reviewed here and they provide historical details. A consistent theme that emerges i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factors in driving the events are discussed. It is also clear that the Third World states were not passive objects of pressure from great powers but had agendas of their own. These books provide useful material for theoris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cy makers. 相似文献
9.
冷战以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日本政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艳圣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5):39-43
冷战以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得到迅速发展.首先倡导普通国家论;其次全面否定侵略历史,为日本争做政治大国树立良好形象.在国内还主张修改宪法.这一思潮的崛起是冷战后日本国内外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三种不同等级的行为体,在中间地带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国际互动关系,即超级大国的全球性战略竞争、次级大国(力量中心)参与的局部性竞争与缓和、地区大国参与的地区性竞争与合作。中间地带的三个层次的国际互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在纵向上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在横向上扩展到全球所有地区,而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参与的国际互动仅限于一两个阶段和一两个地区,即阶段性和局部性。冷战时期,中间地带在组成和规模上是不断变动的,中间地带与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次级大国和地区大国在根本上难以撼动冷战两极体制。由于中间地带的变动性、多重性和复杂性,在战略认知上,世界大国应当坚持客观和长远态度,在战略选择上奉行审慎和灵活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与冷战后波兰新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3)
本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冷战后波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新外交政策的原因和经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来,原本安宁平静的中国近海突然波诡云,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先有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参加美韩联合军演的鼓噪,后是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在东盟外长论坛上的煽动。美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区域频频对华发难,还试图拉帮结派、站队划线,令人联想起了冷战这个本该躺在故纸堆里的旧词。 相似文献
13.
14.
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保志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3)
冷战后的世界既没有形成新的单极格局,也未形成多极格局.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和单极化两种趋势并存的世界.它既带有单极化的倾向,也具有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终将实现多极格局.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南非共产党的新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平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10-14
南非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期间经历了反帝反殖斗争的长期考验和苏东剧变的冲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在近十年实现了从非法政党到合法政党、从在野党到主要参政党的两大飞跃。作为非洲地区最活跃的共产党,南非共产党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并结合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努力使南非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海军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4-8
冷战后,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瑞典社会民主党在思想领域包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对民主和平等的原则等问题都有新的看法。同时,在党纲方面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巩固了其瑞典第一大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造成冷战的客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列宁斯大林关于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目标.这种目标载入了俄共(布)、联共(布)及苏共的纲领性文献.在俄共8大通过并一直延续到1961年的俄共(布)党纲中提到,资本主义崩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及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以及世界革命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俄共(布)党纲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和平主义、国际裁军及仲裁法庭之类的口号不但是反动的乌托邦,而且也是对劳动群众的直接欺骗,其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放下武器,抛弃使剥削者缴械这一任务[1].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