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理查德·D·费舍尔系美国非盈利性的詹姆斯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人员。作者在本文中片面夸大中国空军在引进新装备、提高训练强度方面的努力,声称中国一旦成功地掌握苏-27战斗机的航空生产技术,中国就能够威胁到在亚洲的美国空中力量。本刊对其文章进行整理编译,并非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报道,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丹尼斯·J·布莱斯科,美国陆军退役中校,曾于1992—1996年间在北京担任驻华陆军武官,本文根据他即将出版的《今日中国陆军:21世纪传统和革新》一书改编,原文刊载于2005年9-10月美国《军事评估》,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东海能源问题上的分歧早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此同时,外间舆论也益发关注两国海上权利的维护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力量对比。本文作者理查德·费舍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的这篇文章于2005年11月22日发表于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本刊刊载此文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罗纳德·德沃金是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政治哲学家、道德哲学家之一.在其长期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密切关注并紧密结合美国社会现实,发表了一系列才华横溢的论著.自由主义式的平等观是其论著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本文的立言宗旨即在于阐释该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托马斯·R·麦克卡比现为美国空军预备役中校,“9.11”事件后相继在军事基础设施办公室、情报分析指导委员会、国防情报署和位于华盛顿的鲍林空军基地工作。他曾因《纵深攻击的局限性》一文获得美国《空间和太空力量季刊》1993年度“艾拉·伊克奖”。本文原载于美国《空间和太空力量季刊》2003年秋季号,作者指出,预测中国将成为美国下一个强有力竞争者的分析家们通常将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工业化潜力作为其论点的例证,如果他们的观点正确,那么美中关系的关键点之一将涉及到从战略、组织结构和作战原则等角度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独特之处来看,它并不倾向于把传统作战方式作为其战略基础。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梅森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ll: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于2005年10月10日由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发布。作者理查德·费舍尔是保守派中国军事专家,曾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担任亚洲研究主任,目前是美国政府智囊团——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副主任。本刊刊发此文并不代表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文中充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还望读者在阅读时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译自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学院中国军事研究中心2003年8月出版的《变革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第八章。作者理查德·D·费希尔系美国非盈利的詹姆斯敦基金会(Jamestown Foundation)的高级研究人员.担任该基金会的出版物《中国简讯》(china Brief)的编辑,长期关注中国国防发展以及台湾海峡局势等方面的课题。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本文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空军近年来大力提高部队装备水平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本刊编译此文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引用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原载于美国《海军大学评论》2003年第二期季刊上。作者斯坦菲尔德·特纳系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他通过分析传统上美国海军肩负的战略威慑、海洋控制、两栖攻击和对地轰炸这四项职能,指出:随着职能的弱化,美国海军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局势的变化,要求海军必须转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作者对照海军原有的四项职能,分别提出了自己对海军应如何转型的看法。其观点和方法,对于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军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史》杂志2002年11月号发表了詹姆斯·科斯的《单极时代:美利坚帝国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文章。作者回顾了美国的发展历程,认为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联合正在把美国推上一条帝国之路,一个美利坚全球帝国的时代即将到来。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原载于美国《空中力量杂志》2004年1月号,作者迈克尔·C·西拉克系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驻美国华盛顿记者,作者在文章中强调,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费,支持和反对者双方都消耗了大量精力之后,美国已作好了启动其第一个应对敌方远程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系统的准备。本刊特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罗伯特·s·勃利亚供职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中心人力管理局,主要负责研究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决策支援系统来解决军队决策制定以及指控方面存在的问题。他现在正在美国军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联合作战专业。本文原载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参量》杂志2004年夏季刊。本文以“赎罪日战争”分析战争对技术过于依赖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大学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斯特·马丁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原载于美国《军事评论》2004年12月号,作者杰弗里·T·鲁姆系美国空军上校,现任美国空军驻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电子系统中心情报、监视和侦察分部主任。本文作者认为,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在大力发展二炮部队和战略力量,并赋予了这些弹道导弹项目相对更高的优先发展权,确保中国部队具备更加强大核威慑能力,以弥补常规战力的不足。本刊并非同意文中的观点,也不证实文中提到的有关数据与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同时,原文写作深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望广大读者鉴别。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华盛顿邮报》助理总编辑的鲍勃·伍德沃德,已经从事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30多年。他是8本名列美国第一的非小说类畅销书的作者或合作者,其中4本是关于前几任美国总统的故事,如《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原载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刊物《中国简报》2004年4月刊上。本文原作者伯纳德·D.科尔博士系美国国家战争学院教授,曾在美海军服役30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海军的发展变革,是中国海军问题专家,曾著书《海上长城:中国海军进入21世纪》、《新世纪、新政府、新的中国政策》等。今年5月份,以科尔博士为团长的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军事代表团一行对我国青岛市进行了友好访问。作者通过对近几年海峡两岸海军现代化步伐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目前台湾海峡的力量平衡正向着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方向发展。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本刊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支持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编译自英国《简氏情报评论》2005年4月刊文章:“中国改革战略武器出口控制体制”。(“Chinareformsitsstrategicexportscontrolregime”,from《JANE'SINTELLIGENCEREVIEW》APRIL/2005.)。作者斯科特·琼斯(ScottJones)是美国乔治亚大学国际贸易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在文中考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防扩散出口控制政策上的变化,认为中国已经建立了新的战略武器出口控制体制。同时,作者还对中国与国际上主要的多边防扩散出口挖制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本刊刊载此文并非证实其内容的正确性,亦非赞同其观点,仪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类潜能的“导师” 不仅是希拉里·克林顿在处心积虑如何改进美国的第一家庭,比尔·克林顿总统也在绞尽脑汁地改进他对全球第一大国的统治技能——他得不断地拜谒、聘请各种各样的顾问,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斯蒂芬·柯维就是一个为总统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编译自美国潜艇部队官方刊物《Undersea Warfare》2004年冬季号,作者是专门负责研究中俄安全政策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部副教授莱尔·戈尔登斯特恩博士和比尔·默里。本文回顾了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发展历程,从美国海军的视角得出中国潜艇部队已经摆脱了艰难时期,正快步走向成熟的结论。本文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肯定研究了美国先发制人入侵伊拉克以及以色列最近突袭黎巴嫩的巨大成功经验。显然他决定加以模仿。他的理由与乔治·W·布什和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说的一模一样,我们必须打击我们的邻国,因为我们必须防止伊斯兰恐怖分子发动圣战打击我们。在每一种情况下,入侵者对自己的军事优势都充满信心,也认定大多数人会把入侵者视为解放者。泽纳维宣称,他是在配合美国的世界性反恐斗争。确实,美国不但提供了情报支持,而且派出本国空军和特种部队协助埃塞俄比亚人。但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