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环境与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提升,一般被认为是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治理的一个本质特征。例如,21世纪议程把"公众广泛地参与政策制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UN,1993:219)。经合组织也认为,考虑到"因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精心设计的协商和参与过程在与政策推动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终点的临近,国际社会已展开对千年发展目标实绩的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进行讨论。本文将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首先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缘起、形成及完善过程进行考察,接着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施成效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不同评价及其对后2015全球发展议程的影响。作者认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及其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问题,因此导致形成后2015年全球发展议程的争论,以致我们必须予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人类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读《可持续发展》胡建华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制定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  相似文献   

4.
黄超 《外交评论》2013,30(5):142-154
作为第一个全面的全球发展目标,"千年发展目标"有效凝聚了全球减贫共识,是国际社会关于国际发展合作的共同承诺。目前,"千年发展目标"在减少全球赤贫人口、提高饮用水质量、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和实现男女平等教育等方面提前实现了目标,但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等目标上仍然进展缓慢,这一局面与"千年发展目标"本身的缺陷密切相关。"千年发展目标"在形成过程中"以捐助国为中心"和"自上而下"缺乏广泛协商的特征,在构成范围上的"不完整"、在具体目标设计上的不恰当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层次不明晰等缺陷,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和实施。以"千年发展目标"为基础,从五大方面改革千年发展目标以构建2015年后的全球发展新目标,应成为当前国际发展议程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对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等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明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增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动性、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序性、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性,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投资发展中的新问题。中国应当重视自身兼具"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双重身份特殊之处。换而言之,中国在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时,应重视"东道国"的立场;在吸引外资时既要重视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又要保护外资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切实增强中国社会智库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际海洋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对全球海洋治理认知的变化,中国社会智库可以通过国际议程设置过程的议题构建、议题传播、议题制度化三个阶段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国际议程设置。面对内部知识供给不足、外部利益分化加剧与国际制度不完善等复杂形势,中国社会智库应提高议题选择质量、构建跨国智库网络,并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条是当前国际社会关于战争罪最为完整和全面的解读,其中的第(2)(b)(iv)项内容规定了在国际性武装冲突中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构成战争罪,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第8(2)(b)(iv)条的规定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这种基本立场存在对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误解,不利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超越的环境伦理观可以从添加过失要件、完善对严重损害自然环境标准的认定、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扩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现有战争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完善。这种完善不但有利于在理论上实现环境伦理学对国际环境保护有关条约的发展,还有利于在实践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中,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公共政策问题被视为"既定的事实",因此缺少对政策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剖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议程作为政策问题形成的关节点,逐渐成为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政策研究开始向前决策阶段倾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价值、途径、模式的探讨上,而对政策议程与政策问题构建的关系、政策议程设定机制、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中,政策制定和执行环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公共政策问题被视为"既定的事实",因此缺少对政策问题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深入剖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议程作为政策问题形成的关节点,逐渐成为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政策研究开始向前决策阶段倾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价值、途径、模式的探讨上,而对政策议程与政策问题构建的关系、政策议程设定机制、公众参与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大众对国家现时遇到的重大国际问题的认知主要依靠于政治传播,而政治传播从来都是有目的引导性的信息传递。主流媒体对国际政治传播的“议程设置”塑造人们对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地位认知的“世界图景”,这种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内政治认同。本文以2003-2015年《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部分的28912条全文本内容作为数据源,用文本分析和话题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知晓模式(Aware Model)、显著模式(Salience Model)、优先模式(Priority Model)的分析阐释我国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日本为响应联合国安理会第1325号决议决定制定本国《妇女、和平与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简称"WPS-NAP").目前该行动计划已有两版,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完成.第一版颁布后,学界对WPS-NAP的外向型立场及其文本中存在的模糊性表述产生了争议.利用文本分析法对外向型立场和模糊性表述的依据和原因进行分...  相似文献   

13.
自孙志刚事件起,一系列公共事件通过民众热议而影响公共政策的议程,并导致公共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是联系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的纽带,在政策过程阶段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民众参与程度与议程提出者身份的二维分析法,重点解析了在实践中蓬勃发展的政策议程设置中"外压模式"下的触发机制,对焦点事件、媒体和公众、利益团体以及政府在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外压模式"的政策议程设置的优越性和弊端进行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顺应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治理工具、治理效能与治理流程的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为城市经济平稳增长持续赋能,并且通过数字消费技术与场景营造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宜居、更智慧、更包容的美好生活需求。从“技术驱动”的信息城市到“应用驱动”的智慧城市再到“场景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也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融入了新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智慧城市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多方参与”的新发展目标。为此,需要从战略层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技术层面完善技术基础建设、创新层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主体层面推动多方主体参与来助推智慧城市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与分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认为:一、"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对"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与提升;二、"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过程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而后者则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性问题共同设定;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超越了"千年发展目标"而具有普遍性、全面性、整合性和变革性,从而特别注重经济发展、社会包容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并且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从时代的主题、当代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以及21世纪发展学理论的新发展等几个方面探索引起"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联系与区别的诸原因,以供中国在未来执行与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几个环节。民意和专家的参与、以及媒体的作用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对于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孙志刚事件作为一个典型的引起公共政策修改制定的案例,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绿色营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它从经济到政治、从观念到行为,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正成为新世纪全球性社会改革浪潮的一个重要主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随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我国企业界面临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它要求企业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新目标,社会参与和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影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就社会组织而言,其战略地位由其在治理时代的参与角色、与政府职能转变和转移的关联、对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和谐秩序的促进等决定,因此"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提升国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注意力和扶持力,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来确立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原则和目标,并以简政放权和促进参与为落脚点来确定党和政府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工作议程和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9.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共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 在资源经济时代,人类从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期获得最大的利润来发展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