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建立对强制医疗执行的有效监督机制,是保障"被强制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派驻检察室是强化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有效路径.检察室的设立模式可分为巡回检察室和常驻检察室两种,其运行应构建"协作联动的横向机制"和"动态监督的纵向机制",同时引进"白衣检察官制度",扩大检察官的"调查取证权",赋予纠正意见"强制司法"的效力.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设立检察室的运行平台,使对强制医疗的执行监督方式从"粗犷"走向"精致".  相似文献   

2.
一、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新刑诉法实施后,随着强制医疗程序的实行,强制医疗执行监督工作也全面推开,很多地方在构建和完善监督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了更为细化和便于操作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强制医  相似文献   

3.
正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强制医疗机构执行人民法院作出的强制医疗决定,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医疗和监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1]对强制医疗执行进行检察监督,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一、强制医疗执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意义(一)对强制医疗执行进行检察监督,有利于强化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办理了青岛市首例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案件,并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对此案持续开展法律监督。从个案中发现强制医疗工作缺少专门性执行机构、强制医疗费用缺乏保障、被强制医疗人部分权益难以保障、法律监督缺乏具体操作依据和法律监督衔接机制不完善等五方面问题,并对应提出了设立专门性强制医疗执行机构、明确治疗费用承担主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以及检察机关应积极探索强制医疗法律监督工作方法四方面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强制立法中,行政强制执行模式、行政强制执行罚不超过“本金”制度、申请法院执行及其审查,体现了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和监督。而执行催告、代履行、执行协议制度,则表现了强制执行的效率和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这些法律制度,有对多年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对法律制度的创新。集中体现了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与效率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刑诉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的法律监督权,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行使面临着监督对象不明确、监督效力有限、交付执行阶段监督有漏洞等问题.通过明确强制医疗机构的主体,强化法律监督的效力,构建交付执行阶段法律监督的衔接机制,完善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法院、强制医疗机构的监督,对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益,实现强制医疗程序社会防卫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妍岚 《法制与社会》2013,(34):167-168,181
新刑诉法在特别程序中增加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填补了刑法第十八条中对精神病人“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具体操作中程序性规范的空白,对促进社会秩序稳定、保障精神病人合法权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检察院作为监督机关,应当加大对强制医疗程序审查和执行监督的力度,以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8.
刑罚执行监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法律监督的最后环节,它对刑事裁判能否得到完整、规范的执行起到终结性的保障作用.刑罚执行监督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由于法律规定得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刑罚执行监督的效果,死刑、自由刑、监外罪犯执行、财产刑和资格刑的执行监督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通过完善立法和规范操作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谷佳杰 《当代法学》2015,(2):136-145
新民诉法实施以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业已成为全国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重心。然而,立法规定的原则性、司法解释的简单化及地方性规范文件的差异,使得司法实践中做法不一,引发了解决"执行乱"的"一元化"制度设计与解决"执行乱"、缓解"执行难"的"二元化"程序配置的分歧。执行率的定量分析结论表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缓解"执行难"的制度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程序结构无法缓解"执行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当确立"一元化"的制度设计。为此,在将制度目的定位于解决"执行乱"的基础上,以审慎原则、比例原则和协作原则为总体指引,进一步厘清执行监督的程序规则,明确执行监督的法律效力,才能推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规范完善。  相似文献   

10.
司法网拍是法院强制执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攸关各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监督,实践中被执行人利用规则恶意逃避执行、司法人员违法违纪等行为日益增多。检察机关聚焦存在的问题,贯彻穿透式监督理念,依法行使调查核实权,积极开展被执行人拒执行为监督和执行人员违法行为监督。通过有效的检察监督,促进司法网拍领域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徐颖 《犯罪研究》2012,(4):40-46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生效后,我国形成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全新戒毒体系,从法理精神和司法体制改革方向上来说不愧为一大进步,更加有利于对执法权主体的监督,但由于这种监督多半是作用于实施决定权的主体,且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执法监督方面的立法缺失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的方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际运作中,对强制隔离戒毒执行主体的执法监督存在着从立法层面到实施层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以"天价滞纳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价执行罚"在行政强制法制化的进程中广受诟病,"天价执行罚"的产生主要源于法律对执行罚的数额规范不够明确甚至缺失。国家用规章尤其是用人大立法的形式对执行罚的数额作出明确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存在立法缺失,导致民事执行中的违法现象比较严重。必须建立有效的民事执行的法律监督机制,规范民事执行程序,这需要通过制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原则、规范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和方式、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张晓华 《法制与经济》2009,(23):57-58,60
民事执行行为的性质是行政行为,对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与司法独立原则不相抵触。而检察机关因具有专业的监督能力和法定的监督职责,应充分发挥其在民事执行活动中的监督作用,构筑一个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有效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刑罚执行监督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包括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三个部分。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由于执行监督过程中相关问题客观存在,健全和完善刑罚执行过程中的检察监督,将对刑事裁判得到完整、科学、规范的执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增设"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是对《刑法》第18条的历史性回应。为保证程序运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防止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的侵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28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这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在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中的延伸。但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7.
乌兰 《法制与社会》2012,(33):36-37
这次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执行检察权。执行检察监督是对法院执行活动最有效的监督途径,应当遵循民行检察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根据实践需要,应适度扩大执行检察监督范围,规范监督方式,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包括行为条件和侵害法益条件两方面。通过对司法实践的考察发现: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不仅存在放任精神病人继续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风险,而且还存在不规范适用的情况。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自身具有不合理性,只有改革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才能够化解风险、规范司法适用。不限制危害行为和侵害法益是国外强制医疗客观要件的普遍模式。我国应当将"实施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犯罪程度"作为强制医疗的客观要件,同时有必要丰富强制医疗的执行方式,在住院治疗之外,增加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能动履行民事执行监督职责,对于监督、支持法院依法规范文明执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全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民事执行监督工作存在依职权监督比例畸高、能动履职亟待规范,个案监督数量庞大、类案监督明显不足,瑕疵类问题监督居多、深层次违法监督不足,各地发展不平衡、上级检察机关对下指导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应当准确把握依法能动履职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效能;准确把握精准监督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升民事执行监督总体质效;准确运用数字化思维方式,实现大数据赋能民事执行监督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越超 《法制与社会》2014,(9):159+161-159,161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强制医疗程序实施监督是深化检察改革、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在强制医疗程序中的法律监督职能,但是对监督的范围和方式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拟从强制医疗检察监督的内容入手,分析在强制医疗程序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