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TOT投资方式之评介——从与BOT投资方式相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地区进行以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①显然,我国政府已将TOT与BOT同样视作利用外资的模式。BOT投资方式在我国已经有过实例,1995年国家外经贸部、国家计委、电力部等部门专门对BOT投资方式问题发布了两个通知,在学术界也有学者对之进行过研究,而关于TOT投资方式的研究和介绍则相对缺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TOT投资方式与BOT投资方式均具有很多共同点,但TOT投资方式仍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本文拟从与以几投资方式相比较的角度对TOT投资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奕 《现代法学》2000,22(6):82-85
BOT方式是国际上为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方当事人和多种法律关系。本文首先从实证角度剖析了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框架及BOT当事各方间的法律关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行BOT投资方式的若干法律障碍 ,而后辨症施治 ,提出了消除法律障碍和解决法律冲突的立法对策———进行统一的BOT专项立法 ,并阐述了BOT专项立法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BOT作为一种新型投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短缺的难题。我国现阶段国情要求进一步加快BOT方式的引进,我们对BOT概念、法律特征、融资问题、法律障碍及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BOT投资方式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参与部门多,若无相关的政策、法律的正确指 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目前我国有关BOT的一些专门性规定的法律阶位较低 、内容上还不完善,因此其规范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对于专门规定中未涉及的或与现有法 律法规相矛盾之处,只能适用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对BOT投资方 式作出明确规定,且有些规定与BOT投资方式所要求的做法相冲突。因此,现有的有关法律 法规在事实上已构成了我国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障碍,亟待在较高层次的立法中加以解决。 从某种角度看…  相似文献   

5.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及其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炳君 《法学论坛》2003,18(3):75-78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基础是特许权协议 ,本质是有限追索权 ,它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我国BOT立法存在诸多缺陷 ,应当借鉴国际立法经验 ,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钱叶芳  何平 《政法学刊》2003,20(5):29-32
BOT投资方式能有效缓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资金短缺而私人又不愿投资的矛盾,但必须有清楚的游戏规则才能鼓起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澄清一些思想误区,协调好相关的法律政策,尽快出台一部明确具体的BOT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BOT的引进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其缓解了西部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给政府减轻了压力。如何更好的运用BOT来实现中国西部经济的腾飞呢?本文将在BOT适用前景、运作程序、立法思考以及运用对策来探讨BOT与西部建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 BOT 方式概述BOT 这一英文缩写原文为 BUILT——OPERA-TION——TRANSFE 可翻译为建设——经营——转让,这是国际上为动员私人投资基础设施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具体做法就是政府将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权交给私人资本,并授予特许权,然后由私人企业自行筹资建设,并在建成后自行运营取得预期收益,若干年后再移交给政府。BOT 实际上是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就基础设施建设所建立的特许权协议关系。在私人资本并不是很雄厚的  相似文献   

9.
BOT投资方式在我国西部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 ,为西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 ,而且有利于提高西部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 ,因此 ,我国有必要制定《BOT法》。  相似文献   

10.
BOT投资是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投资方式.它的出现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动用和推广.我国自1985年深圳“沙头角火力电厂”首次引入BTO投资方式以来,BTO投资方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今后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但由于BTO方式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因而我们对它缺乏系统认识,没  相似文献   

11.
BOT是一种新型的利用国际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式,主要优点是更快更好地解决了被投资国资金短缺的困难,充分利用外资办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东道国可以集中财力物力,灵活高效地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应当广泛发掘BOT之投资方式。但BOT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从与BOT相关的法律问题的角度,对这种投资方式作简单的阐述,并试图通过对BOT的介绍,促进我国 BOT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刘瑛 《法学杂志》2002,23(5):65-67
BOT项目投资是 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本文从分析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立法指南》草案入手 ,对我国BOT争议解决法律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对ICSID管辖权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对我国利用ICSID解决BOT项目中缔约政府与特许权人的争议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BOT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资方式。我国基础设施落后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采用BOT投资方式将会有效缓和这一矛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BOT投资方式涉及众多的法律主体,法律关系比较复杂,而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法律问题。对BOT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将会促进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引进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内资BOT政府保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敢 《法治研究》2008,(6):70-73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目前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安践中BOT方式一直被定义为政府与外国投资者的关系,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经常被排斥在外。内资BOT中的政府保证在内容、性质等方面与外资BOT方式有诸多不同。本文对内资BOT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保证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今后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BOT的合作方式及其演变形式。  相似文献   

16.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OT特许协议是BOT项目合同安排中的基本合同或基石,因此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就成为了BOT项目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BOT特许协议法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BOT特许协议争端特殊性的介绍,引申出BOT特许协议的争端解决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的BOT立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7.
BOT投融资方式已经并继续大规模地在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中国近年来也在一些地方积极尝试或正在酝酿BOT这一投融资方式。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BOT投融资方式的法律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求为更有效地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瓶颈"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OT是一种新型的私人直接投资方式。BOT项目协议是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关于项目开发、运营和移交各阶段彼此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OT项目协议的法律性质,是解决其法律适用问题的前提,直接决定着BOT项目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角色。本文认为BOT项目协议不是所谓的国家契约,而是国内法契约,并在比较BOT项目协议与行政合同的基础上,提出BOT项目协议是类似与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的民事合同。  相似文献   

19.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分析沈伟BOT系指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亦称“公共工程特许权”。它是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方式。著名的英法海底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海底隧道都采用这一方式建造。...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采用BOT投资方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OT是一种私营企业(主要为国际私人财团,在我国则主要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但也不排除国内其它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政府与某一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将某一公共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项目交由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并承建。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回收投资及获得利润。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转让给所在国政府。B)T方式在各国实施过程中,又依各项目的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些其他形式,如BOOT、B()()等。虽然它们各具特点,具体运作方式也有较大差异,但一般仍把它们统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