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现实的人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改变自然环境和改变人自身的活动,是现实的人、人的活动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应在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具体的环境中做出具体的分析,而不能够脱离现实的客观条件,做出纯粹主观的臆断,从而出现主观主义错误和教条主义错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实践学说中国化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片面实践观的根本性超越,并在这一超越的内在理路中形成总体性和谐的内在特质,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为和谐实践观。马克思的和谐实践观不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冲突、斗争等暴力实践手段,最终达到和谐目的,从而获得革命性价值上的指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实践观本身就内在地蕴涵着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等关系中,全面展示了实践的和谐意蕴,更凸显建设性价值,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经济伦理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冲破了经济人崇拜的迷雾;马克思的实践观彰显着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双重理论品格,从根本上弃绝了一切从抽象原则上寻找经济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唯心主义路径,同时突出了经济伦理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功能,指明了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经济伦理内涵,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诠释和人本主义诠释存在偏颇之处。马克思的实践作为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和价值创生性活动,兼具科学和人文两种属性,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践观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辩证否定的批判精神以及永不枯竭的创造精神;实践观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内在超越精神,寻求具体、反对抽象的精神以及健康全面、辩证综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袁吉富 《新视野》2005,3(3):30-32
陈云认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身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观,而“交换、比较、反复”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陈云的实事求是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认识论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敢于实事求是,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切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要善于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五个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高度概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在实践中要求坚持唯物论,重视实践经验,力戒经验主义;坚持辩证法,牢记事物复杂性,防止主观片面性;重视理论指导作用,力戒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斯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践标准的权威性,用实践标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确保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他完全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充分依靠亿万中国人的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就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实践思维方式也经历了相应的丰富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跨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和唯物史观,更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典型体现。因此,我们今天完全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回顾和总结这段改革开放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关系,深入认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品格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观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社会实践观的新视角表现为:把社会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社会实践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把握时代的脉搏,牢牢抓住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在发展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他在认识观上的新视角表现为:把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反对教条主义结合起来;把真理标准的讨论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且写入党章;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他“求”是的新视角主要有:通过试、闯“求”是;通过总结经验以“求”是;通过改正错误以“求”是;通过解放思想以“求”是。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上来解读实事求是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方法,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21):37-38
法国哲学家安托·法勃尔·多里维说:“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积淀、时代的精华,更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研究不同的理论问题时总是要根据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而有着不同的哲学论域。生存实践问题,是当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论域。如何从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人类生命性质的意义上直视生活实践的问题,让能动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面对人类的本质,让自由自觉的、对象性的审美观蕴含于哲学观之中,这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所揭示的审美意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深层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特性,它体现着人的审美追求;实践体现着美的本质;交往是实践与审美的中介;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有助于人们从审美价值评估的角度打开通向可能性世界的道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于,在现实与创新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平台让实践与审美相互蕴含。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实践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本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列宁实践观的几个角度来展开,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围绕列宁所处的时代及其主要著作,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理论等,从中我们得出的启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观点、原则和原理,我们要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要把它放到人的主体活动之中去理解。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每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长之魂,是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和新观念层出不穷,群众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普通市民的价值取向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群众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形式,更根本的是注重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依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种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不仅时有发生,而且也在工作中造成了一些重大失误和难以挽回的损失。究其原因,与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存在着价值论的缺失有关。将实事求是放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中进行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重要的价值维度:在价值存在上,对实事这一价值客体的关注,既要求从人的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把握,也要求从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结果的意义上把握其价值;在价值方法上,肯定了人民之上的求之实践的价值范导,既要求求的实践回答向谁而求的问题,也要求解决谁去求如何求的问题;在价值理想上意味着要围绕着美好生活愿景这一是,处理好愿景与实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连超 《学习月刊》2011,(24):4-5
一、马克思的尊严观解读(一)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尊严观的超越西方传统尊严观从对人的关注中发展而来.通过“向内寻求”来获取人的尊严。但是单纯由精神因素架构而成的平台,显然不能作为感性的、社会的、历史的人获得平等与尊严的基础和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