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刊登对吴敬琏的专访。吴敬琏指出,阻碍和反对改革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在转型期中凭借特权受益的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另一方面,一些改革开放前旧体制和旧路线的维护者利用这种情势忽悠大众,把他们引向反改革开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8,(2):53-54
潘圆、魏和平在2008年1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报道:作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理论的推动者,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因在市场经济改革、股份制改革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被冠以“吴市场”“厉股份”的称号。但学术上的分歧,曾使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少见到他们在同一个公共场合出现,因此他们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这场对话,在经济学界具有“解放思想、学术独立”的标志性意义。改革开放30年以来哪三项改革是最成功的?吴敬琏给出的答案是:第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我们改革的目标。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由此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三,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厉以宁给出的答案分别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民营经济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3,(3):54-54
《重启改革议程》 吴敬琏 马国川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1—1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82岁的吴敬琏至今仍在对现实发言。其近阶段思考的汇总而成的《重启改革议程》,以吴敬琏与《财经》杂志马国川对谈的方式呈现。作为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主张的代表,吴敬琏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前一年,已出版《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呼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体制建设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执政体制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党的执政体制的科学、合理性程度是制约、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枢机所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自身执政体制建设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执政体制的正确路径.努力摆正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从而使党的执政体制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乡镇治理体制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乡村基础和重要内容,国家政权的整合方式决定了乡镇治理体制的演变路径与发展方向。总体而言,建国之后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以后的“乡政村治”体制都服务于国家“汲取式”整合的需要,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国家整合由“汲取式”向“服务式”进行转型,税费改革之后的乡镇治理体制改革也开始围绕着“服务式”整合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6.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12,(10):44-45
李端棻是贵阳人,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刻,出任礼部尚书。在中国近代大历史的视野中,他是近代中国从旧体制内部站出来挑战旧体制的改革先驱;是从边远封闭的贵州走向全国,积极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第一个黔人。康有为称他“抗疏维新冠九卿”,梁启超称他是“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破除旧迷信的思想主要包括:五四时期,为着“赛”、“德”两先生,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破神权,反迷信的思想;延安时期,反对“三大害”的思想;建国初期,反对会道门的思想。毛泽东反对现代迷信的思想主要包括:反对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反对妄自尊大,“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的思想;反对崇洋媚外,“说西方是先进的”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观点     
《廉政瞭望》2012,(22):12-12
城市化需转政府职能 近日,著名学者吴敬琏指出,现在我国城市化提速,各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把各种产业都堆到城市里,搞“造城运动”。不仅土地资源大量浪费,还造就了大量失地农民和未被城市化的“农民工”,城市建设和运营效率低下。吴敬琏认为,为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效率,应改革地产制度和财政体制,包括改变层级制的城市结构;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9.
理论新视点     
《前线》2001,(2)
名家辩正现在有人借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之机为个人牟取利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并引发了一些国企职工情绪波动,吴敬琏对此在《中国青年报》(2000年12月29日)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对国有资产流失要具体分析。吴敬琏:对国有资产流失要具体分析吴敬琏认为,国有资产流失其中确有以权谋私的问题,但有的并非如此。例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制。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从国有资产中“切”出一块补偿老职工的办法来充实“老人”和“中人”的个人账户。当时就有人以“国有资产流失”为理由加以反对,以致无法把老职工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党员》2008,(12):57-57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从1984年我国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经过“摸着石头过河”,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1.
协商对话,一类是领导同群众的对话,一类是群众之间的对话,其特点是“直接”和“双向”。改革是一场革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具体利益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必然会产生新的碰撞;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新的运行机制取代原来旧的运  相似文献   

12.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谢世杰“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小平同志讲:“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照搬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3.
大部门体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周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是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同时也应该承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行政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日益突出,政府自身改革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改革成为推进其他改革的关键环节。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机构改革“大部门体制”这一改革思路,是从机构、制度和体制层面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遏制政府腐败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4.
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个好制度 ,必须坚持。但体制存在弊端,正是体制上的这些弊端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他深刻地阐明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1)这样就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找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和重点———旧体制 ,也即迈入了促进社…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员必须增强党性王正芳邓小平同志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①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肩负着建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伟大历史任务,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反对“和平演变”三个考验,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  相似文献   

16.
回顾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我们有过旧体制下徘徊的教训,也有过在困境中改革体制一举成功的经验。它象一面面镜子,提示我们,要重视新体制的力量,善于在困境中,标本兼治,着力发育好的体制。第一面镜子:人民公社体制晚期的徘徊七十年代末,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晚期。当时农村的全局性问题是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真干活。“劳力归田、车马归队”,“早战、午战加晚战”,农活还干不完,十个农民,九个种田,还解决不了吃饭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体制有严重缺陷,是原来那种模式的集体经济束缚着农民的积极性。解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很重视廉政建设,都把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论述。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明确指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明年改革工作一是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化二是中央银行建跨地区分行;三是筹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吴敬琏谈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9.
蔡兵 《学习月刊》2012,(3):46-46
目前,改革正在深入,许多单位和部门都纷纷在改革上加大力度,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一些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改革采取应付态度,表面上动作很大,对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却并不真正触及,改到最后完全成了一种“折腾”。试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记者:马院长,您好!关于我国今后的改革规划,“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一段重要论述:“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妊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