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世纪前后,西欧各地天主教异端如火如茶的传播,成为正统教会迫在眉睫的威胁,根除异端堕落遂成为教会巩固地位的燃眉之急。以法国南部奥克西坦地区卡塔尔教派为典型的大众异端运动的起源,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学术争议。根据对摩尼教两元论影响持有的不同立场,学界观点大致区分为“外部渗透说”与“本土因素论”。“本土因素论”的研究更准确地解释了12世纪的大众异端运动,因为本质上讲,它是变革时期西欧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一 为什么是东北亚构想一个东北亚共同体 ,并从社会文化上对此进行强化 ,为何偏偏要选择包括以韩国、中国、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这个地理单位呢 ?答案是 :为了在这些彼此文化相似性较高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与共存的核心 ,追求一个开放的地区共同体。就这一点而言 ,可以说东北亚是新的空间想象力的银幕 ,是一个打破国家地理界限而有意构思出来的范畴。那么 ,东北亚共同体的构想对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有何意义呢 ?人们往往把亚洲特性视为“非欧的” ,亚洲仅仅是欧洲人意识中的一种形象罢了。实际上 ,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肇始于西欧资…  相似文献   

3.
北约东扩:历史地理规律的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从德 《东南亚研究》2002,(5):49-53,63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变化的主要事件 ,它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北约东扩有着久远的地缘政治理论根基 ,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以及历史上德国的战争地缘政治学和法国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无不包含了对欧洲权力意义的论证。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权论”、“陆权论”及德国、法国地缘政治理论中“东进”的主张和新地缘政治学中欧洲联合思想的剖析 ,探究北约东扩的历史地理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为什么要进入文明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多年前,我在写《战后西欧国际关系》时,即时时想到一个问题:所谓“国际关系”或“国际问题”,放到社会科学里,能不能算做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初建西欧研究所时大家的共识,是把研究的时间范围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实际上,大家越来越把关注点放在当前的“热门”话题上,只跟踪眼前发生的事情。于是我产生了一种印象:这似乎等于把新华社以及当时所能看到的外国通讯社的消息(大部分又都能在《参考资料》上看到)当作基本材料,编写成各类专题性的文字,这样的工作至多是一种资料的整理,很难说是学术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我还觉得,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治是美国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美国学界关于美国政治的研究汗牛充栋。根据对美国政治性质的不同界定,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形成了地区主义、阶级冲突、多元主义、精英主义和共识主义等五个主流研究范式。同时,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也受到了社会方法论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历史上,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分别受到了德国国家学派、行为主义革命、理性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革命的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美国政治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欧主要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另一面。这在英国工党和自由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联盟党的政治实践中已得到证实。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和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政党之间达成的共识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达成的妥协,其思想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趋同,而导致这一妥协也有相应的客观条件。但是社会党存在一个“身份特征”问题,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政党方面也有其两难困境,作出已经产生新自由主义共识或社会民主党已经“新自由主义化”之类的论断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东盟成员国成为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大型帝国主义中心极为关注的对象。东南亚次地区变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工业强国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领域,这些利益的对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帝国主义“力量中心”在该地区的政策的性质。 这种“利益”取决于一系列重要因素。东南亚次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气候条件有助于相对降低基本建设费用。此外,该地区还是独一无二而丰富的原料的基地,东盟国家是下列产品的大宗生产国和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在战前为着侵略亚洲,成立了許多研究机构,如滿铁调查部,东亚研究所等进行对我国和东南亚地区搜集有关軍事、政治、經济等方面的情报。 近年来,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日本軍国主义已复活,“南进”野心也随着死灰复燃。为了加紧配合向东南亚扩張,目前日本对东南亚的研究机构林立。 战前,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研究的情况,通过下面的文章可見其一二。但应当指出,这篇文章由于发表在1958年1月,对于稍后成立,并为日本研究东南亚的机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亚洲經济研究所未有提及。这个研究所在1958年11月成立于东京。据說,它是“民办”的“学朮”研究机构,但却得到日本政府的巨款資助(二亿日元)和壟断資本家的大力支持。臭名远揚的岸信介政府为要使它更好地为其經济扩張政策服务,曾企图通过国会制定有关法案来控制这个研究所。日本通产省和外务省都以該所和自己关系密切而爭着来领导它。 亚洲經济研究所有会长、所长、理事、顾問和評議員等共二百多人。該所的研究方法,据說是着重于現在时行的“地区研究”,招收研究生,使其专門学习当地語文,并准备派往各国,进行实地調查。現在按照計划,分为統計、資本、劳动、开发和地区研究等五部門,由二十个組分担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 此外,“亚洲地区綜合研究第一届合同研究会”也于今年1月23日在东京本乡的学士会館召开会議。这个研究团你的研究中心是亚洲地区的政治、經济、社会、法律、語言和宗教以及地理等六項。属于这些研究集团的学者約有二百人左右。日本资产阶級对东南亚研究的动向值得东南亚各国人民提高警惕。野心狠永远不会怀有好意的。  相似文献   

9.
王申蛟 《美国研究》2023,(2):143-160+8
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加迪斯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涉足“大战略”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遏制战略包含“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模式以及“冷战是长和平”等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冷战结束后,他在有关“大战略”理论的研究中强调优秀的大战略家与历史学家间(应该)共享一系列相通的思维与工作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内化于他对冷战时代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反思之中。加迪斯依据自己的研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政府提出了诸多战略建议,他的“大战略”思想生动展现了当代一部分美国知识精英在美国霸权护持问题上的焦灼心态,但这种学术实践也为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找到了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与其广博的文化地理空间有较大的关系。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可将俄罗斯划分为12个文化地理大区,每个大区的文化、生态和经济资源不同,在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也各有差异。俄罗斯空间最重要的属性包括完整性、向心性、多标准性。俄国文化空间的完整性是指,作为国家的历史核心使用了“俄罗斯的”这个形容词;向心性属性可以认为是俄国空间组成中的基本属性之一,其空间的中心则是莫斯科;多标准属性是指在分出大的文化地理区域时使用了(历史国家文化空间形成史)标准和民族文化标准。在文化地理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民族、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是俄罗斯也是中国文化空间的重要属性。因此,像“一带一路”这样大规模的项目,就不仅应当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和基础设施的现实情况,而且要考虑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霸权等概念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帝国既是一个由不同属国组成的国家权力体系,也是一个由若干国家组成的等级秩序体系,通常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秩序体系。帝国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夺取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物质利益,这种行为常会被冠以“共同繁荣”、“地区安全”、“生存空间”等名义。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看,国家产生后必然导致帝国的出现,而对外扩张征服是否有利可图与国内民主法治制度两个因素是避免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帝国的关键。对于帝国的兴衰而言,社会政治制度安排往往要比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帝国体系在世界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和难以割离的政治遗产,人类社会也总会存在对帝国梦想和帝国秩序的怀念。帝国主义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帝国的历史命运已经终结。作为一个趋势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平等的和共赢的全球治理,才是解决全球...  相似文献   

12.
刘丰  张蒂 《欧洲研究》2005,23(6):111-126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实证、后现代理论与主流理论之间的辩论开始扩展到学科史领域,试图对国际关系学科传统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解构。学科史批判研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学科研究议程、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学术制度与规则以及价值关怀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路径旨在将学科历史的关注带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从而有助于对以往的学术实践的自觉反思。然而,重“破”不重“立”的研究方法使得批判研究无法提供一种替代性的学科史叙述方式和知识体系。学科史的合理重建可以借鉴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多种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发挥学科史研究对知识积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东盟的防务     
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是令人担忧的地区。这个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颇有活力。尽管东盟目前处于和平交往的环境中,但从全球意义上考虑,由于它的许多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因此在出现政治纠纷或军事行动时,它将成为敏感地区。马六甲海峡是连接西欧和远东的最重要通道,是苏联舰艇往返于海参威、金兰湾至印度洋之间的必由之路。而美国海军在沟通其菲律宾苏比克基地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基地时,则更多地选择巽他海峡这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 2月 1 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举办“欧盟东扩”学术报告会 ,匈牙利驻华大使 (BayerNihaly)到会并做演讲 ,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匈牙利的体制转型匈牙利与西欧有着共同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传统 ,并且曾经站在欧洲进步的前沿 ,多年来 ,匈牙利一直与欧洲的繁荣同步。即使在苏维埃政权时期 ,匈牙利与西欧的经济联系也并未中断。匈牙利于 1 999年实行了政治改革。改革有两个方案 ,一是通过北约来保障政治安全 ;二是加入欧盟。匈牙利的入盟决定得到了其 75%的人口的支持。匈牙利已于 1 999年 3月加入北约。而一旦成…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由几个国家构成的地区像南亚地区那样在种族来源、社会文化价值、政治传统和历史经历上拥有如此众多的共同点。在这个地区里,一些国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政治经历,仅在四十年前还是英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下的一个大的政治实体,如果把史前时代包括在内,人们也可以把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归进这个友好和敌对关系兼有的大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6.
一序论朴殷植①(1859~1925)在近代骤变时期,面对西欧和非西欧、传统性和现代性、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民族的独立等很多对立面相互纵横交错的现实,通过思想方面的苦思和实践,构筑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容纳西欧“现代”冲击的同时,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西欧的现代冲击,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的“点”的冲突,而是一场直接动摇传统社会根基的政治性、经济性的“面”的冲突,所以朴殷植在容纳它的同时,还抱有应该对它进行抵抗的另一种态度。朴殷植批判了当时朱子学未能及时应对骤变现实的这一社会性弊端,探索了通过阳明学能使儒学…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①语言依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反映这个民族的社会特征。魁北克作家、拉瓦尔大学著名教授弗尔南·迪蒙(FernandDumont)便称魁北克法语为“我们的生存”。全世界39个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法语各有特色,而魁北克和法国远隔重洋,其地理条件、历史遭遇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与法国不同,所以魁北克法语与法国本土法语存在明显的差别。法国神父沙勒瓦(Charfevoix)曾为法语在加拿大的境遇发表过一番感慨:“加拿大人,换句话说加①见《MaxismeetLinguistique》,第12页。拿大…  相似文献   

18.
“语言有的尽是差别”。这是索绪尔的一条原理,而且早已成为语言文学研究的基础;自然它也应用于评诗,甚至一首诗的最小的单元,如辅音或元音;这种研究当然不会着眼于个别的字,或若干个字。但是最要紧的是在任何单元上发现出差异。因为语言不仅作为音(son)而且当作系统(système)才被理解的。“系统”也是索绪尔的术语,专指差异关系的封闭系统,这也适用于任何能指不光是口说、书写的能指,由此,我们研究、评读一首诗,就其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面临着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的困扰。在共时性层面,俄罗斯需要在同周边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动态互动中形成内部的统一;在历时性层面,俄罗斯需要克服传统的"路径依赖",重构历史观念。俄罗斯国家认同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它所赖以维系的国家意识形态被抽离,但是地缘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一方面,地理观念作为国家认同的知识传统和基础,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记忆不可分离,基于地理的领土扩张是俄罗斯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苏联解体所导致的地缘政治巨变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后苏联空间的不断侵蚀,导致地缘综合征在俄罗斯社会的蔓延,从而促进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出现了大量的地缘政治话语,反映了它在国家、地区和世界三个层面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追求。俄罗斯在国家层面所致力确认的身份,是一个通过传统价值凝聚起来、具有独特性的完全的主权国家;在地区身份的塑造上,俄罗斯不再追求以前的"主宰性"角色,而是试图确立自己的"主导性"地位,将后苏联空间纳入其势力范围;在全球身份的追求中,俄罗斯希望成为大国协调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并不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而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与尊重。作为加强认同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动员工具,地缘政治具有对抗性与零和博弈的特点,其负面效果显而易见。从传统的观念和当代的现实来看,俄罗斯无法摆脱"地理的诅咒",迷失在地缘政治中也许是俄罗斯的宿命。  相似文献   

20.
苏联剧变后,原苏联中西亚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其地缘政治重要性凸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中亚地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欧亚大陆的心脏”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全世界。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亚地区勘探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