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个话题,是由一幅看似与此题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图片引出的。这幅新闻图片刊登在《检察日报》上。图片上是一堵墙,这堵墙位于河南省浚县屯子村。有些破败斑驳但同时也显得有些气势墩严压人的土砖墙上,赫然用几个“钢叉大字”写着——“……,越级上访严惩!!”后面的感叹号的确就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原来,标语中是刻意要强调这句话的重要和不容置疑,以表明制作该条标语的“基层官方”对这个事情的坚决态度和强硬立场。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虽然产生于旧时代,但对于现时现世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成熟的政治理念。现在“官场”中却流行着一…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览》2008,(4):F0003-F0003
颖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阜阳市西郊,规划面积24.32平方公里。古颍州西湖,春秋战国时始建女郎台、梳妆台等建筑,唐武宗李炎在做颍王时建有兰园,欧阳修在他的一生中八次来到颍州,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对颍州西湖的美丽风光情有独钟,早在做颍州知府时,就深情地咏出“西湖烟水如我家”的佳句。他写《采桑子》十三首,连用10个“好”字赞美颍州西湖。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2,(16):39-39
知识分子约架之风,自京城发端,一夜之间吹遍了大江南北。平素温文尔雅的兄弟,一言不合,便高呼“约架”、“约架”,似乎不千一架。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血性。而且都企图将约架约成新闻,譬如在金华,可约在八咏楼,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斗起来,伺其壮观:在宁波,可约在月圆之夜,鼓楼之巅,光华如水,文气弥漫,斗起来,伺其雅致;在嘉兴,那更方便了,找一个雾天,直接上烟雨楼,《射雕英雄传》那场架,还没打痛快,诸位再接再厉。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  相似文献   

5.
小说《红岩》,写了一个关在白公馆监狱的特殊犯人,书中写到:当徐鹏飞在大屠杀前最后视察监狱时,忽然—— “徐处长啊!”一声尖锐的叫喊,从楼上传来。“徐处长,我冤枉呀!” ……那是一个爬在楼栏杆上的跛子,干瘪的噪音,绝望地喊着,手里摇着一叠十行纸。他不知从哪里探听到了这次告“御状”的良机。 “处长呀!你看看我的报告,我有反共救国的伟大计策!我有重要情报:这里的共产党要暴动!”  相似文献   

6.
小巫见大巫是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那这“小巫”和“大巫”都分别指谁呢?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有一次,张纮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相似文献   

7.
上篇 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在题为《我要回来》的写澳门的诗中,这样深情地咏道: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8,(12):61-62
不久前,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党委办公室招聘文秘,我想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又是党员,写作功底也不错,便前往应聘。可在进行笔试时,下面这道题把我难住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我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写了几条,也不知道对错,现在想请贵刊给提供一个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原因,我给《新疆日报》写过几年新闻言论。记得第一次收到《新疆日报》样报的时候,我感到新奇,因为《新疆日报》的报头虽然是我熟悉的“毛体”,但新疆的“疆”却只有右边的“噩”字!  相似文献   

10.
《诉苦歌》     
1982年5月9日,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在省、地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益阳县档案馆视察工作。他察看了馆藏后,对一位馆员说:“我想查找一个历史资料,就是1926年我在益阳搞地下工作时写过一篇《诉苦歌》,我找了几十年没有找到。”档案馆的同志很快找来了这篇材料。曾老看后,十分高兴地说:“我要的就是它,真把我找苦了。”说起《诉苦歌》,真还有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1926年农历元宵节,为了推动益阳县农民运动的兴起,在高文华、曾三等的领导和组织下,益阳地下党以耍“诉苦灯”为名,在  相似文献   

11.
感叹统计的离奇,我写了两篇小文:《数字真的是游戏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这个数》。手边还有典型材料,心中还有话要说,准备接着写。 待到读了一位作者的《“统计”学》,才忽然明白,我只是说了枝叶,讲了个别事例,没有从总体上把握当今之时的“统计”学。思索一下,这的确是一门新的学科。不过,我想在“统计”学之前添加两个字,将这门学科称为“政治统计学”。大学里的统计学不研究这类  相似文献   

12.
初识《兵团工运》是在十多年前我刚踏上宣传岗位之时,因为怯于手拙不知如何下笔,更担心写不出好的稿子。一天,在师新闻界已颇具名气的宣传科长李维爱递给我几本《兵团工运》并说:“这是咱兵团自己的杂志,看看别人咋写的。只要用心准能上稿。我的第一篇稿件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当时的《兵团工运》,页码虽然不多,纸张  相似文献   

13.
“虎”们的诀窍凤翔我这里说的虎,不是指山野中,大森林里的那种今天已成为极保护的珍稀动物,而是蒲松龄老先生当年写的“虎”──一种官吏。《聊斋志异》卷八中,有一篇题为《梦狼》,写一位姓白的老翁在梦中见到在外为官的大儿子白甲,竟是一只“牙齿”的吃人恶虎,他...  相似文献   

14.
1956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周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尽管片子已经拍出来了,但导演沙蒙心里却并不感到轻松,因为这部影片的插曲还没个着落。情急之下,他与林彬、曹辛合几个同事费了好几个晚上写了一首《我的祖国》,找到了曾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说:“这是我们为影片《上甘岭》写的歌词,请你务必尽快为它谱好的曲子,这部片子就等它呢。”刘炽接过歌词,轻声念了起来:“祖国啊,我的母亲,我的女儿,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不行,不行,…  相似文献   

15.
几点建议     
每期《学报》我都认真拜读。“党鉴”这个栏目极佳。“理论广角”我非常喜欢。我提几点建议:第一,可否不称《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可起一个新名,请名家写个刊名,然后创出一个品牌。第二,要有固定的栏目。“以名栏养名刊,以名人养名栏”。您刊太少,创出的品牌就难了。多设计几个好的栏目,每个栏目要有一个名牌或精品。第三,要有“争鸣”,“争鸣”是刊物上档、包装的好办法。您刊可闯一下,搞些“争鸣”,在“争”的过程中知道贵刊的“名”。祝福恩(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2004年11月19日 几点建议@祝福恩$中…  相似文献   

16.
影片《开国大典》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时,外宾以为毛泽东和毛润之是两个人,周恩来解释道,我们中国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字。毛泽东这时幽默地笑着说:我还有第三个名字,这你们就不知道了。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他在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等的信中说:“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毛石山,莫写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页)众所周知,毛泽东又叫毛润之;但他又叫毛石山,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7.
清川 《党建文汇》2008,(5):45-45
“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是个才女,大家都知道,但生活中的李清照又是如何呢?近日,中南大学文学院的美女教授杨雨在新书《莫道不销魂》中给出了“答案”。然而,杨雨的解读却引发了众怒,因为在她的笔下,“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在创作之余竟然是好酒、好赌、好色的“市井之徒”。  相似文献   

18.
成一 《党史文苑》2007,(12):18-20
l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其他的评论是:《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等。”这个“等”字就是至今还鲜为人知的被称为新闻名篇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相似文献   

19.
拒绝堕落     
夏康达 《党课》2011,(22):122-123
不知道为什么,我写这篇文章时,立即想到了王蒙先生1993年发在《读书》杂志上的《躲避崇高》。早年写了《青春万岁》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王蒙,怎么会主张“躲避崇高”呢?不过在当时的语境下,听到这句话,并不很吃惊。  相似文献   

20.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听朋友介绍,去书店买了一本《白石精华》。回家后反复翻看,爱不释手,有一段文字让我记忆深刻:“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这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所追求的就是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