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谈起,到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及了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法律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海松 《行政与法》2007,1(3):17-18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不公多与法律制度不公有关。完善法律制度,保证立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以体现公正价值,体现民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的良法之治。同时还应该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设法治国家,保障公民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公民和社会的主题理想与奋斗目标。我国宪法由革命宪法到改革宪法,最终达至宪政党法,其功能不仅仅是对国家权力的界定,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社会和公民三元宪法主体和谐相处的宪法秩序和宪法环境。因此,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同时,还应该是公民的根本法、社会的根本法。  相似文献   

4.
柴建设 《刑警与科技》2005,(10A):119-121
创建安全社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安全社区的基本含义、基本原则、工作内容及安全社区建设的进展等作了介绍,对如何创建安全社区及安全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说明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郑键 《中国司法》2007,(5):81-85
一、司法鉴定制度与社会和谐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有过愚昧与野蛮,不乏血腥的战争和奴役,市民社会中的争端与冲突无时不在,但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无不是朝着自由、文明和进步而艰难前进的。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人类的梦想与不懈追求。我们古人所提出的“和为贵”思想,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然而,社会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法治作为根本治国方略,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必然选择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司法的价值由此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科技在司法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司法对科技的日益依赖,越来越多的法…  相似文献   

6.
政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的普遍现象和共同特征。政党关系和谐,可以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崔晔华 《政府法制》2008,(17):58-58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法治》2006,(10):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质上应当是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就新阶段的政治发展而言,民主、法治、秩序、稳定,应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其原告可以是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原告起诉的出发点和直接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由于提起公益诉讼的组织和个人的性质、地位不同,公益诉讼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目前,我国只有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狭义的公益诉讼。目前我国的现实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众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被拒之于法庭之外,无法通过诉讼手段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然而,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我国,公共利益的保护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自然资源的私采乱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系统工程,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其对和谐社会的作用也不可替代,应贯彻依法治校、以德管理、以生为本的理念来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不能适应中国转型时期民事纠纷解决的特殊需要。实现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是优化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一项基本作业。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摆脱单纯从诉讼程序上解决纠纷的狭隘视野,将司法诉讼视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着眼于当事人争议的彻底消解,是对传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哲学的双重超越。目前我国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从和谐主义诉讼理念出发,重新设置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以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建立法律观点开示制度,保障法院和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宽容的社会,特赦即是一种制度化的宽容形态。但是,自1975年以来我国便从未实行过特赦,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现行法律未对特赦作出具体规定,缺乏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所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赦制度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比较了古今中外关于特赦制度理论与实践,分析了特赦制度的现代发展趋势,进而对我国特赦制度的构建理念作出选择,最后在制度构建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张福森 《中国司法》2007,(10):11-12
刑罚执行制度是一个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和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其中,完善刑罚执行制度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海堂 《政府法制》2010,(15):47-47
行政复议是我国法律为促进社会和谐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的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制度设立的直接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也是矛盾凸现期,社会矛盾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充分发挥好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利益矛盾和冲突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形成不受以往制度约束的和谐环境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分析和谐社会利益制度的法律根源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从利益博弈的机理层面上探寻利益制度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实体条件,以及政府如何在利益群体博弈过程中作出创新性的实验安排,进而为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以及进一步提高政府执政合法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TRIPs协议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发国际社会一系列重大矛盾冲突,如TRIPs协议妨碍了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TRIPs协议没有有效制止生物海盗行为,TRTPs协议损害了各国当地社会尤其是土著社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基因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能力.TRIPs协议限制了获取专利药品的机会和能力并关涉到健康权的合理有效享有等.通过检视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嬗变,揭示发达国家种种极端利己主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从建立和谐世界的角度,借助博弈论透析构建共赢性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建立和谐世界的重大意义,论证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应遵循的"共同而有差别"的指导原则,从体制内修订规则和体制外造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共赢性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徐燕平 《犯罪研究》2006,(3):61-63,75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要通过和谐的法律制度来加以实现,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法律在价值观上必须符合与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人道就是“在价值观的时代衍变中凸现出来的有别于公正、效率的制度伦理价值”。在刑事程序中提出和强调人道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以目前中国所处的转型期为大背景,继承和发展前人对社会发展的和谐理念,从实现人类两大价值目标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设计的根本性原则和出发点,相信会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曾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我们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一切都应当以和谐为最终目标。公证工作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因此应当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服务和谐社会为己任,增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消除阻碍社会和谐的消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