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以一种“耻感文化”的呈现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黄明哲 《党课》2012,(11):102-104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3.
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德之行,必有大治。一个党员就是一根标杆,党员干部的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影响、决定着其他社会道德。自古以来,官德无小德,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  相似文献   

4.
生活作风不是小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峻 《党建》2001,(11)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人的思想里,认为生活作风是小事,是小节,有点问题没什么了不起,因而不放在心上。有这种看法的人中,有的就是我们的干部乃至领导干部。实际上,生活作风决非小事。从生活作风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看出一个人灵魂的美与丑,简言之,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人品”,重视“德”,把它作为立身处世之根本,生活作风就正是“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道德操守不佳,行为不检点,人们会说他是一个人品…  相似文献   

5.
刘德伟 《党课》2012,(12):78-79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从政的基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德尚德,千年传承中,形成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绳墨的道德准则。老百姓历来十分看重为官者的道德素养,“自古人正千夫敬,从来官清万民服”“官德正,则民风淳;  相似文献   

6.
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由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和领导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导向示范作用所决定的,他们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国家兴衰。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官德建设,“从政以德”是我国吏治文化的精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历来极端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面对改革开放、体制转变的新形势和道德现状,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要从基础道德建设着手,即联系实际抓好领导干部的四德——私德、职业道德(官德)、社会公德、政治品德的修养。要继续坚持把德放在首位的用人路线,倡导领导干部学哲学,了解伦理知识,注重在实践中进行道德磨练;要抓紧制定领导干部四德修养规范,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成为道德建设的楷模,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自一开始就非常强调“明德”对于成己成物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其中围绕“明德”这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范畴,不仅从“为时代明德”“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和“用明德引领风尚”三个方面为当代文艺界社科界如何承担“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使命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道德文化体系中,“荣辱”一词自古以来就占据重要的地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名言警句,彰显了“荣辱”的价值判断对于中国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大,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以德治国”的实践性尤为重要。在实施“以德治国”的实践中,最关键的问题便是以什么样的“德”来治国,即德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要建立的道德体系是什么样的。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性。这就决定了我们所用以治国的“德”与传统道德有区别,与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也不同。就我的理解而言,就是要在对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西方道德观念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充分总结归纳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以来的实践经验,建立起适合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人生的价值观念表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种形态,并称之为人生“三不朽”,这是“传承文明”的传承之一。为何把“立德”放在领先地位?“德高望重”一词就是最完美的注释。只有“德高”,才能“望重”。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就是要“立德”;“立德”,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支柱。党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先进文化要能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能推动人的思想解放和进步。先进文化的特征有三条:一是有足够的积累;二是有鲜明的批判性;三是有最新的创○…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我国“九五”计划提出了“依法治国”,今年年初,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江泽民总书记又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方针。这意味着法德并用将成为新时期的治国之道。 众所周知,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几乎可说是无处不在。因此,“德”的制约面比“法”的制约面更大。一个有秩序的法治社会,需要人们遵纪守法,法的社会没有德的支持,是不能真正建立起来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需要文化基础、道德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2.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是新问题 ,古今中外都有人论述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 ,回答也各异。在古代中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以“礼”“法”关系的形式表现的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则表现为宗教与世俗法的关系形式。学者们有的主张法治 ,有的主张德治 ;有的主张德主法辅 (我国古代法即刑法 ,可以表述为德主刑辅 ) ,有的主张法主德辅 ,还有的认为德与法无主辅之分 ,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拟从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入手 ,就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方略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道德的概念 什么是道德?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意为风俗和习惯。“道”,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道路”,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规矩、规范。“德”,东汉刘熙这样解读:“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更通俗地说,只有行得正走得端,只有通过正规的渠道,符合道德标准的渠道,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德治国”中的“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我们党的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因此,实施“以德治国”首先就必须“以德治党”,在重视和加强党纪国法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十分重视和加强道德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重视和加强道德对党员行为的规范作用,首先是由道德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人品与官品     
作家萧军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肯定要跌跤子。主张先做人、后做官、德为本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客和优良传统,有才无德就不是个好人品、好官品。德好,才能形象好,就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是为政之本,也是做人之本。德高才能望重。在封建社会,官场中就有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公正廉明、两袖清风、伸张正义、为民做主、功德圆满的清官良吏。…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什么?     
道德起源于人这个“政治动物”(亚里斯多德语)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和组织。“道德”两个字在我国的秦汉以前是很少连起来用的。那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那时的“道”与“天”都是最难界说的两个字,意义无穷。比如“道”,有时指形而上溟溟蒙蒙的东西,有时指道路,有时指原则或法则,有时又代表道德。而“德”字的指向则是明确的,古人解释是“德者得  相似文献   

18.
德性 德行 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对共产党人、党的各级干部来讲,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要有德性。德性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稳定一贯的特点。德性与人格密不可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认为纯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这个“纯”,主要是德性之纯。是否有一用权为民的服务之心和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19.
种德如树     
正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跻身于植树的队伍中,笔者忽然想到一副古人撰写的楹联:"束身以圭,观物以镜;种德如树,养心如鱼。"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不断修养道德品行,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能像鱼儿一样自由遨游。良好的道德品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临终时留给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如果进一步问:传统美德是什么,请举个代表。作为整体德目,我就举“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代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当然,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