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2.
生态辩证法是关于"人—自然"系统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它是"人—自然"系统的理论表达,其主要包括"人—自然"系统演化的构成环节和"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人—自然"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而构成的。生态吸引与生态排斥、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和生态发展是构成"人—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环节,展现着其运动原因、运动状态和运动后果的辩证特征。"人—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以劳动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融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特点和功能的新规律,是"人—自然"系统所具有的整体协调规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体现在"委运自然"的顺时时间观与"素位之乐"的农耕时间升华两个方面。"委运自然"的顺时时间观体现在:其一,物我两忘、顺应自然的超脱与顺乎大化迁移的必然性;其二,养气而顺从内在精神世界的本真自性。而"耕隐"生活中的"素位之乐"则突破了时间的外在指令价值,实现了农耕时间的升华。这双重维度的时间意识是以其"新自然说"或"真自然说"为基础的,是将"自然""道"和"真"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我明确地知道,我创作的是"山水"而不是"风景"。风景是具体的、实地的,它可以清晰地展现景物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于风景的感知是以人们直面景物的视觉真实为前提的。而"山水"则不然,它是从认识自然景物的本质特征出发,是对自然之"真"的摄取,通过"山水",使人们建立起与自然本性以及宇宙根本规律"道"的联系。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是概括的、写意的,是主观再造的,是表现自然的精神意态的。作为"山水"的山水就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客体,而是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逻辑起点,三者是"三位一体"的。他们基于自然、人和社会的"三维化"思维达到了对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界定和正确认识,提出了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思路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三维化"终极追求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内在统一,在本质上,自然主义是强调遵循规律而非自然权利或自然价值的科学主义,人道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人文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三维化"诠释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0.
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蕴含着正能量的文化精神内容,一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而又"关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二是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历史观、战争观、人生观以及较为正确的"真、善、美"观念;三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传递和讴歌了的忠贞纯洁的爱情、团结互助的友情、温暖感人的亲情、和谐共生的民族感情。因此,《支嘎阿鲁》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3,(9):1
处小而知大 立低而观高上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一个以山、以水、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自然人文旅游区。区内有上海唯一的自然山林源,光秀,使人心悦目。天主教堂、山天文台、地震台、珠塔、九峰寺、二草堂等珍的史存,更添其文化底。在"回自然、休度假"的理念下,近年来上海谷、上海辰山植物、上海山国高夫  相似文献   

12.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世的发展演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先秦上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人"归与自然",自然更侧重于实然的天道运行的含义,是人意效法依归的实体;魏晋中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反映了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变的哲学背景,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争;中唐两宋后的近世,自然观体现为人的"内在自然",宋代道学完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境界论的融合使得自然化入人文,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与自然观、人生观的统一.上古时期的"观自然"转进为近世的"自然观"而最终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深厚根基,可为当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提供丰富的精神借鉴.  相似文献   

14.
姚德俊 《传承》2009,(24):40-41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危机亟待解决,而人类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可以发现其真——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为;善——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容为一体,达到"自然"之美。虽说当时马克思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但对我们现代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与人类自身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然而,关于"文化"概念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众多学科研究、阐发的对象。但是,随着专业文化研究的长足进展,人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对于文化概念理解的一些共识。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而产生的结果。这里的"自然",不仅指人身之外的自然界,也指人的自然属性。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因此,文化的实质含义  相似文献   

17.
刘建华 《小康》2012,(12):80-81
正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新目标,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也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临近2012年的年末,一个词语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而迅速流行起来,这个词便是"美丽中国"。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文明社会的普遍堕落状况,卢梭主张"回返自然"。在自然状态,人是自由幸福的,而文明社会导致人的道德堕落和人的异化。卢梭对科学与艺术的批判对于科技理性肆虐、消费日盛的现代社会无异于一副清醒剂和解毒剂。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对中国人的审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了形而上的意涵。审美能够激发人们崇高、优美的情感,给予人们以行动的力量,进而使人们不仅懂得保护自然,更发自内心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对自然的审美情操,能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无形而深厚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