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送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婚庆送礼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送礼情况还能反映出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概念自70多年前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后,一直影响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人社会结构的基本范式。通过对湖南中部孙村一场婚礼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婚礼礼簿"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婚庆送礼行为总体上仍受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结构影响,呈现出礼金大小依关系亲疏远近而不同的规律;然而,地缘群体、亲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中同一"团体"的人们礼金趋于一致则体现了"团体格局"的影响。因此,文章认为,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纯粹差序格局的社会,而是呈现"差序格局新态势":总体仍然是一个受亲缘与地缘影响深厚的差序格局社会,然而,业缘群体逐渐兴起,团体格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呈现出差序格局为主、团体格局为辅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即社会学本土化理论建构中理想类型的大胆尝试;类型比较与历史多样性方法的运用;对中国传统方法论精髓的巧妙融会。并由此说明,差序格局概念工具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地调查抑或理论建构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不仅是其一生学术研究的根基,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值得珍视的一笔文化遗产.疏理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挖掘其思想的价值取向及当代意涵,不难发现,"差序格局"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仍具有极大的解释力;"费氏本土方法论"堪称早期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的典范;"工业下乡,,与"双轨政治"思想,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每月要事     
纪念费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举行10月10日,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座谈会作了书面讲话。他说,费孝通先生不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大学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好!谢谢乡土中国学会给我机会,让我在北大的讲坛上与大家交流。 听说乡土中国学会主要研究“三农”问题,这方面我很关切,但没有研究。我的书中也引用了“乡土中国”这个概念。上个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做《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我启发很大。我本人读书甚少,但是偶尔碰到一些令人警醒的思想,便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社会基础、基本目标及其手段模式,提出特定的人性论假设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依据;“差序格局”与“家国同构”并存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社会基础;社会稳定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基础目标;“人治”则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控制体系的手段模式。  相似文献   

9.
牛森  苏浩  孙小刚 《前沿》2005,(12):212-216
内蒙古农民增收问题备受各级政府和学者关注。本文依据“差序格局”理论的概念,参考了“城市版”差序格局的观点和“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农民依靠城市亲属关系提高家庭收入的可能性,提出了强依赖性关系的观点,即农民进城寻找工作的前期和刚开始工作时,依靠城市亲属关系的程度,以此说明内蒙古农业地区农民增收与农村亲属网络的关系,解释城市居民在帮助农民亲戚增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民族游耕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耕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农作和生活方式,人类学词典中称为“Shiftingcultivation”,直译为“游移耕作”。费孝通先生认为,游耕“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的综合性概念,一种社会经济模式”。我们认为:游耕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山地文明,是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游耕文化与北中国的游牧文化、中原的定居农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缅怀与纪念费孝通先生为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上海社会学的成长壮大所给予的鼎力支持,也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贡献,上海社会学会于2005年5月1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上海社会学界追思费孝通先生学术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老、中、青社会学界同仁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平为主线,集中对其“志在富民”与“文化自觉”两大命题展开了讨论。“志在富民”:“乡土中国”的“行行重行行”上海大学副…  相似文献   

12.
<正>本次会议主题为“心态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与文明新形态的形塑”。“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在19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他准备在莫迪拉·甘地国际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1993年的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重新定义良好社会”(Redefining the Good Society)。费孝通着重讨论“秩序”问题,包括生态秩序、社会秩序、心态秩序三个层次。20世纪最后十年,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做好民族工作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   在我国,“西部”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经济和社会的概念,是物质和生产力水平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曾说:“世界有个南北问题,中国有个东西问题,都是以生产力水平划分的。”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其…  相似文献   

14.
肖瑛 《人民论坛》2014,(4):14-18
中国社会当下出现的公共性不足问题,症结既不在于个人主义的泛滥,也不简单地在于传统道德的衰落,而在于“差序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兴及其所引起的“自我主义”的过分膨胀.因此,重建公共性的核心议题是把个人带回社会即重建个人主义,以个人主义建设为公共性提供价值基础,以公共性建设来引导个人主义远离自我主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做好民族工作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一、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在我国,“西部”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经济和社会的概念,是物质和生产力水平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曾说:“世界有个南北问题,中国有个东西问题,都是以生产力水平划分的。”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其中30多个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与国外同一…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8.
皇权与绅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离不舍地嵌合在中华文明历久的社会演进之中.为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便把“改造中国”以富民的人生理想定格在“认识中国”这个元点上,并终其一生“行行重行行”走访在华夏神州.《中国士绅》就是费孝通认识和描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权力政治结构的代表作.复读这本学术经典,总能让人从中获得认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9.
韩作珍 《理论月刊》2012,(10):146-149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治社会,重人伦、讲人情,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模式,从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血缘为基础,依靠传统经验,选择生活方案,满足各自的欲望,并依靠长老统治,服膺传统规则,遵守礼治秩序,从而形成独特的乡土社会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20.
刘立华 《前沿》2013,(14):128-129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包含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对话与交流、认同与选择、危机与问题及创新与发展。在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后,国内学者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主集中在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文化自觉与全球化、文化自觉的理性特征、文化自觉与价值观、文化自觉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