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嵘 《前沿》2002,(8):125-126
本文主要介绍了图书情报学引进传播学理论后新的发展趋势 ,比较分析了图书馆学与传播学、情报学与传播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探讨了图书情报学对大众传播学成果的利用以及现代传播学的发展对现代图书情报学发展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表现为现代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态势 ,现代化是本土的现代化 ,本土化是现代的本土化。传播学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本土来说 ,首先要强调的还是传播观念的现代化。传播学的本土化首先当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某些科学原理来解决中国传播存在的某些问题 ,但它最为重要的内涵 ,最为艰难的工作 ,还是把现代传播学的科学原理与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传播史及中国现实的传播实践结合起来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中国传播学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过程中 ,应特别关注几个基本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 ;二、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 ;三、创造性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进入中国刚刚20年。1978年明安香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第一届研究生接待外国来访学者时,才从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先生那里听说,西方传统新闻学已发展为大众传播学和传播学,而且其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当时,不仅作为研究生的明安香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就是国内一些新闻专家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学科。其时,传播学在世界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对传播学作过零星  相似文献   

4.
在越来越多的学人投身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新闻传播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时,我们必须警惕:繁华过后或许是废墟。为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和摘掉“新闻无学”的帽子,学科极力扩张地盘,内容庞杂无序,良莠难辨;要建立以“术”为基础和基本导向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貌真实伪和生吞活剥的学术态度与方法阻遏了新闻传播学研究,到了该检讨我们的学术态度与学术规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播学”,即在中国生长、发展的传播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于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1978-1985、1986-1991、1992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其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以传统的视角展开的本土化研究;另一种则是借鉴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努力摸索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特色,可谓“拿来主义”的取向,尽管曾受到非议和误解,但“拿来主义”的研究取向毕竟越来越明晰,特色日渐显现。展望中国传播学科的未来,应明确它的定位;看到其发展的良好前景和总体趋势;切记在纷繁、热闹的表象之下,不要迷失理论追求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军电视军事新闻宣传传播效果的优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初期探索,侧重于规范和定位传播要素;成长前行,自觉运用"魔弹论"与"议程设置"等传播学理论提升传播效果;走向成熟,重视"意义构成"理论的运用,取得了艺术和政治双方面的"强大效果".目前的创新发展,要求直面"社会分化"与"传播效果沟"等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7.
将传播学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不仅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取得新突破以及在实践中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趋势.笔者分析了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把关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和途径以及大学生受众等几个要素提出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崔江宁 《青年论坛》2009,(5):137-140
中国的传播学教育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形成本科一硕士一博士的连续层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学科认识不清,建设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效果不佳;社会性科研课题较少,研究方法偏颇等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传播学本身的性质,应当将其建设为一级学科,推行普及教育;分阶段培养人才,加强社会实践;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注意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教育水平。高校不但要教会学生已通过检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研究现象,创新理论,指导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传播学的发展,反过来,传播学又作用于社会,引导社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才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冒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传播学,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本世纪九十年代可称空前繁荣,尤其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节节推进,更为对外传播学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的对外传播学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军事经济是军品部门经济与军事公共部门经济的混合体。因而,军事经济既要求数量上的适度发展,同时更要求质量上的充分发展。军事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军事新闻全方位改革,需要对军事新闻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当代军事新闻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应突出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隐性达意传播致效的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军事新闻宣传传统的宣传模式和新闻理念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受众群体显露出强烈落差和不足 :宣传报道面窄 ,难以全面反映部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官兵的精神风貌 ;行政干预和人为操作取代新闻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典型宣传数量多 ,质量不高 ;手法陈旧 ,模式老套。面临着新时期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为“不变质”提供可靠政治保证 ,军事新闻宣传亟需改进与加强。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预示着战争正在告别传统进入"后现代",它以新的作战理念与游戏规则为军事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不同往昔的影响军事新闻传播是以"事实第一性"还是"利益第一性"为原则?军事新闻的正义诉求与大众媒介的娱乐化消解构成何种关系?当国家利益在力量游戏中被合法化后,新闻自由以何种形式实现?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密法律制度是历代王朝维护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当朝统治秩序、信息传播、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保密法制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叙述,将古代保密法制分为建立、发展阶段和成熟、完善阶段并进行撰写,从中提炼出发展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以期对现阶段边防保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治对军事的控制是一切民主国家的最后底线,绝不可能存在背离政治现实的军事法。在政治现实视野中,战争威胁始终存在,军事法作为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必须以战争准备和战争胜利为第一要义。由战争影响的军事现实是军事法的社会基础,在不同社会背景的比较中,军事法的价值选择体现了极强的政治功利。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建设是坚定官兵理想信念的迫切需要,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必然要求,加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核心内容,推动信息化条件下科技强军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突出主题,推进军事创新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鲜明主线,建设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理念.新世纪新阶段,大力推进中国军事文化建设,应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目标,把大力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完善制度体系作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西方军事思想高度重视科技的战斗力价值,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对西方军事思想中的科技观应作辩证分析,为我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美军的核心价值既有来自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面向未来战争的构想。在政治学的视角下,美军的核心价值可解读为,在"政治中立"的宪定条件下对"国家利益"、"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诉求,实质是指向"世界霸权"。因而,美军核心价值实质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价值观、是美国军队政治文化的内核,具有一定欺骗性、煽动性。我军必须正确认识,打好核心价值的攻防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军事心理学发展迅速并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从人员选拔、训练绩效、战斗士气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认真总结美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与运用,对于推动我军军事心理学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has always ha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PLA's role ha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nd is likely to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as China develops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and casts a broader shadow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PLA's foreign relations program has several goals: to shape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support of key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objectives; to improv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o enhance China's military and defens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o provide military assistance to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o acquire knowledge in modern military doctrine, operations, training, military medicine, administration, and a host of non-combat related areas. The PLA seeks to accomplish these goals through its military attache´ offices abroad and the use of an elaborate system of bilateral exchanges. Of these programs, the most visible relations involve high-level visits, functional exchanges, arms purchases, and ship vi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