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颜集     
看评语学生打开作文本,对着老师写的评语看了又看,认不出写的是什么字。便去问老师:‘您写的什么意思?’老师皱起眉头,看了许久,终于认出来了,读道:‘字迹太潦草,以后要注意!’学生说:‘怪不得,我看了半天也认不出来。’  相似文献   

2.
《论语·微子篇》子路章记子路遇荷(?)丈人,“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这位老人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作何解释?义到底是说谁呢?考诸有关文字,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通常被解释为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又通常被说成是荷(?)老人指责子路的话。朱熹《论语集注》说:“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  相似文献   

3.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尊师敬师的感人事迹举不胜举,对教育和引导过自己的老师,他都始终如一地敬重、报答。他曾对张干诚挚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三春晖’的啊"  相似文献   

5.
一个党员干部的党风不正,工作失职,人们就会说:‘这哪像个共产党的干部?’这似乎是说,当干部就要像干部,做‘官’就要像‘官’。但在另一种情况下,群众又会表扬那些好干部说:‘他呀,当官不像当官,行!’ 当官究竟应该‘像官’,还是应该‘不像官’? 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就是一个像市长又像老百姓的干部。江泽民同志说:‘李润五同志兢兢业业工作,诚心诚意为广大市民服务,是一个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北京市  相似文献   

6.
语曰“天高皇帝远“,这当然是事实。元末台州、温州、处州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明·黄溥:《闭中今古录》)官多如毛,吏治腐败,法纪荡然,民不聊生,最后只能是惟有一个反字了得。这是中国不知上演过多少次的历史悲剧!而细察古今,则又不难发现:天高皇帝近,更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清中叶学者陈其言《庸闲斋笔记》卷八载谓:“黔中苗人称天子为‘京里老皇帝’,称大小官府皆曰‘皇帝’,其私称官府则曰‘朦’。粤西瑶人称官府曰‘瞎’。噫!‘朦’、‘瞎’之称,殆《春秋》一字之褒与?”这条史料颇为典型。“称大小官  相似文献   

7.
蜜月后礼物     
他边走边问:“今天你妈又会给咱们做些什么好吃的?” 她微嗔:“什么?谁的妈妈?光我一个人的吗?那你干嘛跟着我走?” 他便笑:“瞧你!都说‘蜜月一过,老婆吆喝’……果不其然!” 她便伸手打他,他便躲,俩人嘻嘻哈哈地跑动起来。  相似文献   

8.
一、小米打卤往昔,一店主佣一徒,待之极苛,每饭皆食以小米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顿顿如是。旧习俗,熟人近邻相遇寒暄,往往以‘吃什么’为问答。邻人有好事者,怜其徒而不欲忤其主,每见其徒即问曰:‘今儿吃什么?’徒据实以笞:‘小米粥。’如此问答频频,主  相似文献   

9.
正潍河发源于莒县箕、屋二山,主要流经潍坊市。全长246公里,是山东省内河道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又是一条天然屏障。商王朝几次东扩战争,始终没有越过潍河。潍坊之名即滥觞于潍河。这么一条重要的河流,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意义呢?顾炎武《日知录》曰:"潍水出琅邪郡箕屋山。《书·禹贡》‘潍淄其道’,《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东侵及潍’是也。其子或省‘水’作‘维’,或省‘系’作‘淮’,又或从‘心’作‘惟’,总是一字。《汉书·地  相似文献   

10.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简体字)汉高祖曾经和韩信聊天议论将军们是否能干,各有不同。汉高祖问道:‘象我能指  相似文献   

11.
据传,郑板桥小的时候,一次在舅舅家看到那个偌大的院子,空荡荡的连一颗树都没有,觉得很奇怪又很可惜,就问舅舅:“为什么不栽树?”舅舅叹了口气说:“孩子,你不知道!这个大院子就像汉字的‘口’。树为‘木’,栽上树,就如在‘口’里加上‘木’,成了个‘困”字。一家人常处‘困’境,还会发达吗?”板桥年纪虽小(大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天下午,芝芝报告说3天前她皮箱里的150元钱丢了。一听这事我心里就发怵。钱丢了3天,她又提供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我该怎么办?走进教室我特意问同学们:"你们说,这事老师该‘追查’呢?还是‘不管’呢?"同学们有的说管有的说不管,在这场激烈的争辩中,一向爱管闲事的娜娜不知为什么格外淡定。她以前曾到小商品市场顺手牵过羊,也曾偷过同学的钱。难道这钱  相似文献   

13.
不久之前,一位在报社就职的记者朋友煞有介事地问了我一句:"今天,你‘荒’了吗?"虽然问这话的时候他还着重强调了"荒"这个字,可由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忙回答道:"还好啊。"朋友笑了笑,"我说的是‘饥荒’的‘荒’,不是‘慌乱’的‘慌’,这下你明白过来了吧?"听罢朋友的解释,我便点了点头"我们报社打算在下一段时间做一个关于‘荒’的专题,有什么好的材料,就提供我们一下吧。你们搞就业跟保障的,应该有蛮多的。"……  相似文献   

14.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2,(10):58-58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相似文献   

15.
<正>汉语里有"露马脚"一说,此马脚是只什么脚呢?马脚的本意自然是指马的脚,也就是马蹄。《后汉书·班超传》里说:"超还至于阒,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说的是班超在西域很得人心,西域的王侯们不肯让他回汉朝,抱住班超的马蹄,不让他走。唐王建也有诗云:"踏著家乡马脚轻,暮山秋色眼前明。"这两处的马脚都是用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临猗县地处晋南盆地,是一个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的农业县份。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建设的不断提高,这个县的农村幼儿教育工作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去年金秋时节,我们在这个县的王见村幼儿园,旁听了一节中班的常识课。讲台上摆着一排玻璃瓶,上面蒙着一块白布。二十九位小朋友眨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教师刚说完,一只只小手就纷纷地举了起来。一个被点中的男孩子问答说:“是水!”老师又问:“水有颜色吗?”“水有味儿吗?”孩子们弄不清了,老师就像变魔术似地取出一瓶牛奶,一对比,“啊!水是透明的!”孩子们叫了起来。接着老师又‘变’出一瓶透明的酒精,让孩子们先闻一闻,再比一比,‘哦,水是没味儿的!’……课也上完了,孩子们对水的性质有了了解。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孩子们个个喜笑颜开。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洋人问字清朝末年,一位西方语言教授听来华的传教士说汉语复杂难学,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汉语。这天洋教授到达上海,刚一下船就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问身边经过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他一眼说:“叫‘洞’。”洋教授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叫‘窝’。”洋教授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叫‘孔’。”洋教授又问一位秀才,秀才说:“叫‘穴’。”洋教授又问一位小孩儿,小孩儿说:“叫‘窟窿’。”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小小的问题竟有如此多的回答,第二天便乘船回国了。找不到…  相似文献   

18.
要区别对象     
某衡器工厂的产品,质量很成问题。用该厂的衡器称东西,不是高出正常值,就是低于正常值。但是,他们的产品却总是畅销的热门货,从未出现过滞销或退货现象。有人问这家工厂的经理,这里还有什么学问?经理‘谦虚’地说:‘没有什么,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一、《王孙圉论楚宝》 这篇课文大体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简子曰 :‘其为宝也几何矣’” ,这是一个引子 ,由楚大夫王孙圉使晋 ,晋大夫赵简子关心楚国名玉白珩 ,引出后面王孙圉关于国宝的大段论述。第二层从“曰 :‘未尝为宝……’”开始 ,到“若夫白珩 ,先王之玩也 ,何宝之焉 ?”针对赵简子的发问 ,阐明楚国之宝是“人才”与“物产” ,直截了当地驳斥了赵简子把玩物当作国宝的看法。第三层从“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开始到课文结束 ,主要是概括提炼以什么为国宝的原则 ,这就是要对国家的发展稳定有用有利 ,这样 ,又从治国为政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某天某班思想品德课上,教学完人教版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后,按照惯例,我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质疑答疑时间。平时这段时间学生的疑问较少,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天学生的问题特别多,而且集中在“刑罚”这一部分。是不是我讲得不透彻?后来一想,这部分内容教材已经淡化了,可这里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颇多。难怪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同学A问“:老师,判处死刑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同学B问“:主刑中有一种叫‘拘役’,可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却是‘拘留’比较多,它们是不是两种说法一个意思?”同学C问“: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