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大事,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出了问题。经过70多年的探索,苏共并没有找到适合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展成改向,在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教训值得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但把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为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是本末倒置。苏联剧变不是信仰虚无主义的问题,是放弃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其他选择的问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开性、民主化,而在于原有的信仰空洞无物,未给民众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仅苏联社会政治情绪明显激进化,而且苏共领导集团政治信仰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步步走向了终点。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广大群众的信仰危机为苏联剧变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必要条件,苏共党的领导人及党政精英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治建设之观念阻却:法律信仰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主体心理状态的上乘境界,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对法治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农村的法治化过程中,主体法律信仰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法律信仰危机,是因为人治传统、法律制度、司法及礼法传统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乡民对国家法律缺乏信仰,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成败。法律信仰危机,是因为有限的法律认知、人治传统、法律制度、司法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培植法律信仰需要我们制定出完美的法律、一支合格的司法队伍及强化公民个体权利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政治信仰在我国党建中开始淡化。新时期为了防止党员的信仰缺失,重新诠释信仰与政党的关系,从信仰危机的视角来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国共两党在信仰建设方面的对比,以历史为镜面,总结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继续推进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从个人素质上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到、感受到并接受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问题,既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分关键。充分认识和掌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是高校信仰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价值多元,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转型期,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显得特别有意义。一、概念分析近代中国,近百年的文化砥砺与冲撞,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我们看到,共产主义是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关系呈现最科学形态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  相似文献   

7.
列宁与斯大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不研究它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不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之间的区别。从社会主义理论上看,斯大林自己有许多不同于列宁的独特看法。清除了反对派以后,斯大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苏联社会———斯大林模式便逐渐形成了。从实质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与列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截然不同的,它背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向战时共产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苏联剧变,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尖锐地提到了历史的前台。各种敌对势力因此宣称;苏联剧变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彻底破产;国内的一些群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也不无疑虑。 苏联剧变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究竟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危机是中国目前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本文就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了培养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信仰迷失、混乱、弱化等现象。从根源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受到世界信仰危机、社会现实生活变化、历史思想反作用等因素影响。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着手,走出信仰危机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亚  尹利平 《工会论坛》2014,(1):109-111
苏联在两制关系问题上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必然代替而忽视必须利用,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艰难困苦,经济失力;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在实践上滑入单纯注重必须利用而忽视必然代替的泥潭,这直接引发苏联上层建筑领域的波动,导致政治失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汲取苏联的教训,在必然代替与必须利用的平衡中壮大自身。  相似文献   

12.
关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仔细研究起来,使苏联走到这种结局的关键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掘墓人。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中止了已经开始的改革事业。在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向斯大林时代回归。特别是锁定终身制,使苏联政治体制从骨子里腐败起来。在这同时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向全球扩张,把苏联引上穷兵黩武的极端道路。在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勃列日涅夫却逆时代潮流而动,铸定了苏联体制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苏联社会主义深陷计划经济桎梏而走过一条坎坷道路,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抛弃“新经济政策”确立计划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计划经济模式的圣经。中国曾经全面学习苏联,“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经历了曲折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和固化过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巨大突破。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识形态障碍是苏联模式情结。  相似文献   

14.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私有制时代,伴随人的异化,意识逐步异化为意识形态,信仰的异化也不可避免,其内在表现为二律背反——"可信者"不可仰,"可仰者"不可信,向外呈现出普遍的信仰危机。克尔恺郭尔试图诉诸"荒谬",借以跳出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王国,这种"倒退"注定不能成功,然而其中却蕴含着信仰观革命的萌芽。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形而上学的真正终结,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异化信仰的真正超越,这种超越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信仰时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5.
执政党建设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特别是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国际局势出现种种新变动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 ,每个共产党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它主要表现在 :1 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考验 ;2 防止苏联东欧剧变在我国重演的可能性、危险性的考验 ;3 世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共产党人既面临机遇 ,又面临严峻挑战 ;4 国内工作重心转移 ,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苏联剧变苏共垮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走进了死胡同。人们在抛弃这个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作为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苏共。这是因为,在斯大林体制模式条件下的苏共,长期不思改革,难以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求执政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永远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浩浩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要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党员,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 努力之一:信仰上的执著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和平演变的政客们歇斯底里地奏起了“共产主义失败”的大合唱,而我们有的同志则被这种噪音弄得糊糊涂涂,甚至产生“共产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和报刊在回顾苏联历史时,不时谈起苏联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特别是对斯大林,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诸如对斯大林在对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农业集体化和为苏联工业化而实施的经济制度,以及1934年到1937年清洗老党员和1939年清洗整个军事领导层,以至斯大林作为战时领导人的作用等等都重新提出了许多疑问。  相似文献   

19.
在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反映了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超重性、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性越来越不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苏联没有因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模式转换,结果在60年代后由盛转衰,终于被时代所抛弃。本文认为,战后苏联模式由盛至衰和苏联剧变的发生,只有从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和时代主题转换的角度,作深层次的经济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信仰是人们颇为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苏东社会剧变和冷战的结束,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问题。同时反思过去,我们也的确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但却不能据此而否定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正确的对待和全面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