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将战国时期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各自的正统法律思想,呈现法、道、儒各家相继为用,相互影响和补充,前后再更替现象。纵观秦汉王朝的政治得失,适时地把握社会背景,完成法律思想的借鉴和更替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地支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但在儒学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儒佛道三家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性挑战来看,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在新的基点上实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其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其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理惑论》一书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上,很少论及其中有关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及它在中国佛教:之上的历史价值。透析《理惑论》一书的文本过程,揭示佛教与儒、道间的融合与冲突,及其在初传时期以迎夸儒、道来为自身进行辩护,论证自身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弘明集》记载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释、道、儒三教的争论。在释道的争论中发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僧人或拥护佛教的学者援引道家经典以回应道教的攻击。笔者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以佛释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遭到了包括儒、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抵制和排斥。佛教僧俗从当时实际需要出发,以自己的特有思维方式来阐释道教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为自己这样一个外来宗教能在异国开辟生存和发展之路。同时,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辩论,也给道家的传统观念打上浓厚的佛教印迹,这当是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儒、墨、道、法各个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最大。1988年1月,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相似文献   

6.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概括与表述,历来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儒家为主,道释为辅说;二、儒家代表传统文化说;二、儒法斗争说;四、儒表法里说;五、儒道互补说;六、道家为主干说……等等。陈启智在《东岳论丛》撰文提出一种新说法:儒、法、道、释并行,儒家居中制衡说。文章认为,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无论据儒排  相似文献   

8.
《周易正义》是易学乃至哲学发展到唐代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表现出融合象数和义理两种注经方式的解易倾向,而且是儒道合流发展到唐代的一个具体展现形式,并且对宋代易学的注经方式起到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同时保存了大量易学资料。这与唐初大一统的历史环境和儒、释、道三家并行于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西周礼法义务观的基础上,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围绕仁爱、利他、功利和实用阐述了各自的法律义务观.各派理论虽各有侧重,但都认为法律义务应包含道德和功利要素.兼具道德和功利要素的法律义务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和法律实践,虽然有维护等级制、忽视个体权利等弊端,但就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以及人类认识水平而言,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并对当代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中,良知是一切的本源与目的,由于良知具有本体、至高和自由三个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良知学说是王阳明的学术起点、核心与主线。通过引佛入儒、引道入儒,王阳明完成了跨越两千年的中华学术传承整合,从脉络上看,其良知的本体性源于道家,至高性源于儒家,自由性则源于佛家,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理论已经超越儒、佛、道成为一种全新的学说,这一学说又因其知行合一的实践主张,成为后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2011年8月19日至20日,由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主要就儒佛道三教及其关系、儒学与儒教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研究基地建设等论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理性的探讨。以下就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承袭秦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实力渐到顶峰,统治者需要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与封建统治,儒家思想经过一定的发展,进入了统治者的视野。西汉政权在吸收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一套"儒"与"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汉王朝的统治,也使得"外儒内法"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的内在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是一种继承和交融的关系。从夏商的神权法思想至西周的礼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道、阴阳,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吸收。法家的法律思想在春秋战国占优势,西汉之初黄老思想为统治者所接受,至汉武帝在全国疆域统一的条件下,董仲舒吸收百家之长,提出了新儒家思想。所以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4.
管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做过宰相的哲学家。管子学派的重要特色是将人文精神融入法家制度 ,并将王道原则融入霸业发展 ,倡导实行德法并重、强国安民 ,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儒法两家的优良理念 ,弥补了儒法两家的思想缺陷。因此 ,研究管子思想及其成功之道 ,对改善现代警察管理尤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16.
裴蓓 《理论前沿》2007,(18):32-33
中国古典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道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为融合、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容法家、道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形成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为法家的传统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艺术作品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受教于儒、释、道,因此他的文学艺术作品融汇三家思想,并且成就其独特的道德教化意蕴,其中既有明道言志的儒家教化思想,也有避俗离浊的释家教化思想和超然洒脱的道家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民族性,它内在体现着对民族哲学精神的理解和价值。本文探讨了儒、释、道三家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书法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伦理是在儒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儒、墨、道、法、佛教各派学说关于伦理和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在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区分,取其有益成分,去其精神糟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