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说他曾经电话采访了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先生。葛洛夫先生在回答我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说,他觉得中国人很善于分析,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很精辟。葛洛夫先生还列举了孟子的一些话,并且说他自己在经营管理英特尔公司的时候,很多想法从中国哲学里有所借鉴。但是,中国人对运作的重视似乎欠缺。葛洛夫先生认为,对运作的重视与不重视是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一种区别。  相似文献   

2.
酷爱唐诗宋词的刘永泰师从启功先生学习中文,先生的品格和学识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刘永泰而言,学习书法可表达情感用以自省,也是对先生的缅怀与追思。但令他遗憾的是,虽然自己的习作深得先生书法之精髓,却始终无缘得到先生的亲身指点。  相似文献   

3.
正15年前的4月24日,费孝通先生逝世。费孝通先生28岁那年(1938年),抵达抗战大后方的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此后除短暂离开外,他一直生活在云南,直至1946年。云南不仅仅是费孝通先生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作为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积累学术思想的地方。这期我们对话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李伟华老师,请他介绍费先生与云南和云大那些铭刻在学术史上的往事,以此作为对费先生的纪念。  相似文献   

4.
十年以前我就认识溥杰先生了。当时他告诉很多人他正在写《自传》,他的《自传》的出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有位李老先生正在协助他整理,因为整理者也已年老,进度比较迟缓。不久李老先生不幸车祸丧生,整理《自传》的工作就搁置起来了,溥杰先生想亲自动手,他实在公务繁忙,抽不出空来。1990年溥杰先生回到日本探亲,一位日本作家知道溥杰先生的《自传》尚没有写成,提出要给他写《自传》。溥杰先生回答他:“我有我的祖国,这件事我要请示我的国家。”回国后  相似文献   

5.
陈会文先生,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他是我们家乡一带的名人。他一生未参加任何党派,说不上有什么轰轰烈烈,但学有专长,思想敏锐,教书育人,可以说桃李满齐鲁。现就我与先生数十年交往中的几个片断作些记述,以表我对先生的怀念之忱。  相似文献   

6.
李灼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画人物画家。然而,最早知道先生的名字,并不是因为看过他的国画人物画,而是他的油画作品。学习油画是李灼先生早年的孜孜追求,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毕业于四川美术  相似文献   

7.
<正>1987年我第一次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接触并有幸会见了全国友协的前任会长韩叙先生。他向我阐述了全国友协的使命,还赠予我一只极其精美的中国瓷碗作为我们相互理解和赞同的象征。后来我有机会拜会了他的继任者齐怀远先生和之后继任的陈昊苏先生,他起初作为副会长随后在2000年到2011年继任为会长。我荣幸地见到过他多次,因此我们成了要好的老朋友。我们一直就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瑞士相互理解的桥梁为目标进行非  相似文献   

8.
祝勇 《人民公安》2008,(14):52-54
刘海粟先生给永厚先生写一条幅:“大丈夫不从流俗”,对永厚先生的赞赏算是慷慨。没有人比他更狂狷任性,如他笔下徐文长,得大自在的,不是他,是谁?他不怕死,就怕活得不够精彩。  相似文献   

9.
《友声》2002,(6)
为了表彰埃及著名画家黑白·埃奈亚特先生为促进和发展中国和埃及人民之间的友谊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对外友协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在9月4日举行的授予仪式上,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向黑白先生颁发了“人民友好使者”证书和证章。 黑白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不久,他作为第一批埃及留学生来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华留学期间,他先后师从李苦禅、李可染、吴  相似文献   

10.
叶芳 《台声》2011,(10):54-56
8月22日,突然听到钟铁民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尽管早就知道钟先生从小就身体赢弱,常年受病痛干扰;尽管已经知道他去年刚刚做过手术,仍在休养之中,但我一直相信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毅力、他的信念、他的精神,都是那样永远快乐、鲜活地感染着周边的朋友们。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与他的3次交谈,从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做事,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钟先生已经离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政协公报》2002,(11):46-46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先生曾应邀莅港讲学,他不但是文物鉴定专家,而且精翰墨,工绘画。他出身于满族世家,姓爱新觉罗,字元白,生于1912年。如果他是千里马的话,那么与著名学者陈垣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已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先生,是广西苍梧县人。李济深先生生前与海外侨胞的交谊很深。抗日战争时期,他不但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有过直接的面晤,并且想方设法将陈嘉庚和南洋侨胞为八路军捐赠的大批药品、器械等转运至延安,而且还为广大华侨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由他倡导的“广西救侨运动”。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8,(4)
王先进教授出生于山东菏泽,离孔子故乡曲阜仅几百里之距,这种地缘关系也许是促成先生大半生从事孔子研究乃至卓有成就的原因之一。一先生青年时代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由于战乱,名牌大学毕业的他,曾辗转半个中国,先后执教于海南、河南、江苏等处学校,直到解放后,先生才来到曲阜师范学院,开始了他大半生从事孔子研究的生涯。为了表达他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亦或为了拉近与两千年圣人的距离,先生毅然取《论语·先进》篇名,改王东野为王先进。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在圣人之乡开始和两千年前的孔子对话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刘文典与古籍校勘1917年,先生经陈独秀介绍进入北大教书.那时北大人才太多了,尤其是国学方面,辜鸿铭在北大,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都是些了不起的人.所以,先生就决定要下苦功搞出点成果,认认真真地校好一部书.经过比较,他选定先秦诸子作为校勘的主攻方向,而且一出手就是比较难弄的《淮南子》,所以叔雅先生真正搞起古籍校勘是从《淮南子》开始的.他就找傅增湘先生帮助搞《淮南子》,为什么找傅增湘先生呢?这里有一个缘故,叔雅先生念书有个特点,就是很讲究版本,这是受刘师培、章太炎先生治学的影响."只要刘叔雅教授看的书都是好版本,不是好版本他不看."钱穆先生如是说.事实如此,即使在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只要发现好版本的书,哪怕借钱,他都要买到手中.我看过他手中收藏的方苞的手稿,有4个夹子,就是通过傅增湘先生介绍花了200块大洋买的.傅增湘先生是著名的藏书家,也是版本学家.藏书很多,而且版本也好.先生说:"没有傅先生不行,因为好多版本找不到."傅先生借书给他看,并且把《淮南子》的好多种版本都找来了,《永乐大典》原本都给他看过.还有像王念孙的手稿他也看过.所以他对傅先生很感激,说傅先生是他的版本学老师.他还爱抄笔记,搞校勘更是亲力亲为,抄了很多东西,像《文选》、《太平御览》、《治要》、《道藏》等书中凡引及《淮南子》原文或许(许慎)、高(高诱)旧注者,一字一句,都一一抄录.有人说先生是道家,其实不然,他是杂家.先生博览群书,而融会贯通应用于治学.  相似文献   

15.
王云涛 《友声》2005,(5):31-33
今年5月17日,是日本著名音乐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团伊玖磨先生忌辰四周年。四年前,应对外友协邀请,团先生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访问苏州时,突发心脏病逝世。团先生生前曾多次应对外友协邀请访华。我曾两次陪同他率领的文化访华团,聆听过他的谈话。1990年我随对外友协代表团访日,在团先生家做客时,应邀与团先生一起过生日(我和团先生同一天生日)。对外友协出版《朋友遍天下》一书时,其中介绍团先生的文章是由我执笔的。在团先生忌辰四周年之际,写此小文以示纪念。“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对外友协曾经请董寿平老先生挥毫为团先生写了这款…  相似文献   

16.
1912年,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可惜都看完了。”寅恪先生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几十年后,他在七十岁左右时对后辈说:“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也与夏先生同感了。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先生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可以说与中山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晚年居住台湾的他,对祖国大陆,对故乡,对亲人,无时不在挂念中,对中山陵也从未忘怀。于右任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24年底,他随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去世前3天立下遗嘱 这场妻子和情妇的战争始于20年前。当时,林先生刚过而立之年,但他的家庭却并不如意,因为性格不合,他与妻子龚女士时常发生口角,给这个家庭笼罩上一层无形的阴影。两人的分歧在儿子林泽出生后愈演愈烈。婚姻的苦闷,令林先生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这时,一个比林先生小10岁的年轻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金秋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国画宗师黄君壁画展”。黄君璧先生1948年去台湾后,在台湾和海外举办过无数次画展,这是50年来他的画展第一次在祖国大陆举办。展出的近百幅黄君璧先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画作,令专业和非专业的观众们流连忘返。 这位在台湾与张大千、溥心畬并称为“中国画坛三杰”的大师,一生耕耘,桃李满天下。此次画展,就是他的弟子张福英女士促成的。在黄君璧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本刊特发表他的另一位弟子刘平衡先生的有关文章,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代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以95岁高龄驾鹤而去。先生自春节以后身体就明显衰弱,不断有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但当他真的起身西行,还是让我们感到震惊。周汝昌先生在国学、红学、书学乃至西学方面的成就,已有很多文章做了介绍,更有他本人几十本著作煌煌然摆在那里,自然无须我来饶舌,这里仅想以此小文纪念他对水西庄研究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