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唯物史观的形成最终主要归结为马克思。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探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理论成果为主要标志的起始阶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为主要标志的探索阶段;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主要标志的完成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全部学说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的本质之所在。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发展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则宣告唯物史观的形成。探讨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代理是民法理论中和立法上一种重要而传统、且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的制度。无权代理行为也早在 1 987年 1月 1日生效的《民法通则》第 6 6条第 1款中即有所规定 ,1 999年 1 0月 1日生效的《合同法》第 4 8条将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进一步作了内容相对更为丰富的规定 ,并将其纳入该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从本体论的视角梳理马克思的这篇文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维度上重建了本体论,即实践活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是对于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超越,并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造性地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决裂以及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建立。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史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史研究主要建立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唯物史观在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理论基石作用做一些初步探讨。首先,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其次,唯物史观透过社会生活的表层,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三,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实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克服微观史学研究和结构主义史学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史上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已经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经济逻辑体系中的运用,而且还应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用能动的实践概念界定了具体的社会生活过程的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这种具体的生活过程的本质作出了阐释,《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上述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层的解剖,而《资本论》,尤其是其中的第三卷则完成了在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层面把其本质凸显出来的理论使命,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起跳点。从《手稿》到《提纲》,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否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哲学的历史使命必然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基本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科学实践的作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理论的把握 ,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生产力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之间关系的处理 ,是毛泽东唯物史观形成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毛泽东早期思想中 ,存在着偏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学说的意义 ,而对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的偏向。延安时期 ,毛泽东对此偏向有所纠正 ,在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对阶级斗争学说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由此生发出去 ,获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功绩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唯物史观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唯物史观更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更切近的哲学基础.从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社会矛盾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理论之比较看,邓小平唯物史观在渊源方面直接继承毛泽东唯物史观的思想,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三条道路”是吉登斯的重要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既是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也是被欧洲各国竞相采用的政治策略。本文通过对“第三条道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其理论内容、实践政策的回顾,解读“第三条道路”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应急政策,才能度过难关。同时得出结论,任何一种政治思潮、政治力量,能否生存和发展,能否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否制订和推行与其自身价值和政治取向一致并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吻合的理论纲领和政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深刻丰富,充分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新时代重温《提纲》,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实践真理标准,有助于我们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观点,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理论方法。主体性与历史性作为实践活动的两个属性,在人对象化活动的不同领域和层面上不断地结合与分离。主体性与历史性渗透在唯物史观理论中,两者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结合既保证了唯物史观的整体性,也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一致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考察“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历史本质及其理论表征,揭示出旧哲学在理论上的症结所在,昭示出“新唯物主义”理论建构的逻辑进路:一是从实践哲学出发,以本体论、真理观和历史观的视角切入,展现出其理论前提;二是在立脚点建构中展现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逻辑优先性;三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图景中深化对现存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执持理论与实践、批判与建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完成对旧哲学的历史性超越。  相似文献   

15.
社会民主主义经过不断调整和更新,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的国家学说。“第三条道路”包含新型的民主国家理论、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治理理论、全球治理理论等新主张。本文对“第三条道路”的国家学说的产生背景、发展演化、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最后做出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937年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应抗日军政大学之邀,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此撰写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撰写这个提纲的过程中,诞生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江泽民文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执政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其关于理论创新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文选》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江泽民文选》全方位展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明确法的保护对象是法学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环境法学的基础性概念,更是环境立法和环境保护实践的重要指引。本文在探讨法的保护对象之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于环境法这一具体领域法的保护对象的研究,整理出了界定环境法保护对象的五条标准。在考察国外环境法保护对象的立法模式,并检视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关于保护对象立法中所存问题之基础上,结合五条界定标准,对《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完善提出了法律因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是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恰逢外国举证责任理论的引进。外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悄然引发了举证责任解释方法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司法实践的迷惑。理论的产生有其本土起源,举证责任作为民事诉讼的脊梁,这种先天特性,决定了其解释方法首先要从中国本土出发,从中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