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老井》、《红高梁》在国外得了大奖,赢得了国内许多报刊的喝采、赞扬,两片的主演、导演张艺谋也因此被誉为“影坛怪杰”。然而,两部电影在广大观众之间却是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这再一次表现了观众之间以及中国观众同国内外一些专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审美间距。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具体性。在当代西方,人的文明与人的“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困挠着人们的生存,因而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方面“雅”和“俗”的对立、矛盾、冲突也极其尖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科技工艺带来了高度发达而又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①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两块基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  相似文献   

3.
刘璐 《中国减灾》2011,(24):18-20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又是如此的残酷,没有人希望它真的毁灭;但人们也不能无视逼近的威胁:污染、能源、病毒、天灾、气候、战争……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保持警醒,思索一下我们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在滋养着我们生存的土壤上,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那无尽绵长的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却面临着多种生存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如不及时解决,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不断思索着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本世纪60年代以来,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并提出“零增长”的理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明确的将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  相似文献   

5.
(3)立足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素质 本世纪下半叶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历着工业文明的第三、第四次浪潮的冲击,新工业文明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全人类第一次为自身的生存而必须团结一致以共同克服工业文明在今天造成的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为了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最重要的是实行“人的革命”,即把人类追求目标由物转向人自身,转向人的教育,转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与他人及自然的和谐相处。显然,这就向生活在“地球村”的跨世纪青少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  相似文献   

6.
一 代科学大师霍金来了。他的到来 ,掀起了全国性的“霍金热”。人们崇拜他 ,就像青年人崇拜歌星、影星一样 ,购买他演讲会场门票的人早早排起了长队 ,他的书被抢购一空。这种热闹的气氛下 ,究竟是什么支配着人们?换句话说 ,人们崇拜霍金什么?是他充满想象力的深奥的关于《膜的世界》的科学理论?还是世界著名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的荣耀身份?还是他传奇的经历?还是别的?“霍金热”的背后 ,很需要我们弄明白 ,霍金的到来 ,应该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 ,霍金的到来 ,决不仅仅是他带给我们关于天体物理学的《膜的世界》的新…  相似文献   

7.
《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在《论点摘编》的栏目中,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这一论点出自王守义、荆学民同志的文章:《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文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的本质差别,会造成“理论上的一系列混乱”。“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和存在,是建立在科学尚未分化或分化还不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在《致台湾军方的公开信》中曾斗胆断言:“5·20”“台独”上台掌权,“表面上看是他们的一大胜利,实际上是其走向末日的开端。”(见台北《远望》杂志20OO年8月号21页) 此文见报后,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及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朋友们对此提出质疑。归纳起来不外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的五个特点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政治文明标示政治发展的进步状态 ,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共和制”、“代议制”、“普选制”以及“管理上的民主”、“权利的平等”和“主权在民”等都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界定 ,我认为 ,政治文明大体有五个特点 :(1)在政治制度上 ,有民主的体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 ,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在治国方式上 ,实施依法治国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  相似文献   

10.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然被制度化。人如何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性与环境之间生存和发展是人制度性生存的两难困境。人被制度化的方向与程度反映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人格“制度化”必然伴生人格的“制度性固化”。同时,人被特定职业与环境的制度化也会产生人与环境的冲突和紧张。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监狱制度为例向人们揭示了人在“制度性生存”中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1.
沐泽 《台声》2006,(10):81-81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人们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也日益强烈,当“新北京、新奥运”被具体诠释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时,“人文”被视为三者中的更高要求,在人文奥运行动的落实方面,“礼仪”被视为了首要突破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亦有记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台湾同胞同…  相似文献   

12.
曲径通幽本是对自然山水风光美的描述和追求。但随着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某些人“通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曲径”的手段更“先进”。追求“文明”的人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曲径通幽”、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不文明的“壮举”。如不断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我们今天尚能勉强称为“幽”的若干景点、幽境,将会一个个被“曲”得不成样子,“通”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3.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电影《2012》?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对世界末日的无限遐想,也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遇到灭顶之灾该怎么办呢?真的会有人在地球上建造诺亚方舟吗?人类的文明如何保留与延续?现在,这些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科学家们正计划在月球上打造承载人类文明的"末日方舟"。  相似文献   

14.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最大“热点”之一。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人们都在关注着人权,议论着人权,追求着人权。 1985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国朋友时多次谈到人权问题。他说: “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5页) “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同上,第331页) “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穷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我们从来就不听那一套,你们也是不听那一套的。”(同上,第345页) “西方国家说我们侵犯了人权,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侵犯人权。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中国人伤亡了多少?美国支持南朝鲜进行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了多少?还不说一个多世纪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包括美国在内)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遭受的损失有多大!所以,他们谈人权是没有资格的。”  相似文献   

15.
一,炎帝神农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进入农耕定居时期的标志谈到举世瞻目的华夏文明,人们就会联想到公认为创造了这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的炎黄二帝。几年前,陈云同志为《炎帝和炎帝陵》一书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也就是肯定了我国同胞和全球华裔都自居为“炎黄了孙”因此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的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不过,当我们今天沿用“炎黄子孙”这一概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时至今日,“中国学者在《自然》发文”仍会被视为大事,为不少媒体争相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中国人就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了。“我们看到,对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的、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器材证明的。”1881年3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如是写道。这篇原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作者,便是本文的主角——有“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之称的徐寿。如果说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等人是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领域为中国人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户,那么徐寿就是科技领域“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理性的反思与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国盛教授说:“发现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世界,这是西方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的贡献。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人缺乏这个纯粹的内在的理性世界……在我们看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理是相对的,而情反而是绝对的,这个情与‘礼’相通。可是希腊的理进入了内在性的高度,因此是绝对的。”(《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0日《吴国盛纵谈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18.
山西有个好“军嫂”王伟说起好“军嫂”,人们自然会想到韩素云;殊不知,我们山西也有个好“军嫂”,她就是———忻州地区电业局农电科干事、’97全国文明家庭女主人之一的田爱荣同志。文艺宣传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唤起了多少纯情少女对橄榄绿的崇...  相似文献   

19.
汪大昭 《文明大观》2001,(11):70-70
十年了,从《文明建设》到《文明大观》,它始终是一本令我十分关注的杂志,不仅乐意做它的忠实读者,也遵编辑部之嘱,时常为“动感世界”等栏目撰文,尤其是写一些有关足球方面的文章。其实,我心中有数,足球在现代竞技项目中,似乎离“文明”二字相去甚远,很多人混淆了粗犷与野蛮,形成足球属于野蛮运动的偏见。不但踢球的人被视为野蛮,连看足球的人都相对野蛮。  相似文献   

20.
国家有权适度限制乞讨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争议。如,有的学者认为,“行乞权无非是指处于贫困无度而不得已被迫向社会或他人乞讨而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行乞权的本质是乞丐这一穷人群体的生存权。”(农夫:《行乞权:穷人的道德权利》载2004年2月5日《法制日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法律虽然不会完全禁止行乞,但出于公共利益、他人利益,必定限制行乞。”(郝铁川:《限制乞丐同样是一种文明》载2004年2月26日《法制日报》)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因为惩罚假乞讨而禁止真乞讨。“如果禁止乞讨,势必使得一部分无其他谋生手段和技能的人去偷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