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建柱 《世纪行》2013,(2):36-38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力作。该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响着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2.
2007年5月,84岁的乔丹·菲利浦斯第80次来到中国。几十年来,“到中国”已经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60多年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并且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时,这位富于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帮助中国抗日的外国人,曾感动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60多年后,当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上映时,随着白求恩的人生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人又一次深深地被感动。由于观众反响强烈,央视《新闻联播》甚至已经连续三次对此剧进行报道,80多岁的老人张彦告诉记者,“我和老伴是一集没落地看完了全部,它活生生的将一个真实的白求恩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亲切地看到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白求恩又回…  相似文献   

4.
黄伟 《求索》2007,(12):194-196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日瓦戈医生》(以下简称《日》)在中国五十年的接受和中国当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1958年以来,《日》在中国被认定为毒草与劣作。1985年以后,《日》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但是,《日》之毒草论、劣作论仍然有个别持论者。《日》在中国从毒草、劣作到经典的历时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日》在中国最终被推崇为经典除了其艺术因素之外,是其思想满足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1985年以后,《日》之毒草论、劣作论和经典论在中国的共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社会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 86 号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已经 2 0 0 3年 7月 3 0日国务院第 1 6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 ,自 2 0 0 4年 1月 1日起施行。总 理 温家宝二○○三年八月五日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加强乡村  相似文献   

6.
夏莉娜 《中国人大》2009,(18):52-52
95岁高龄的陆璀满头银发,笑容慈祥亲切。她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北平学生运动,特别是“12·9”运动的著名的人物。《西行漫记》的作者、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曾把她比作十五世纪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谈到参加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经历,老人说,“是我毕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7.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力克艰难险阻、突破围追堵截,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国共产党如“凤凰涅槃”一般浴火重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于是,长征这个史无前例的辉煌壮举及其伟大精神,注定将永载史册。其后,又有一名美国青年闯进了陕北,以《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把这个人类前所未闻的传奇史诗远播给了全世界。从此,长征就成了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们反复评说的永恒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198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北京后海边一个拾垃圾的老妇人,看到一个满头白发、隆鼻、深眼窝的外国老头时,立即走上前,“马大夫,马大夫,您看看我的手?”那个被称为马大夫的人,扶着她的手,戴上眼镜仔细地看了会儿,温和地说:“明天这个时候,你还在这里等我。”第二天老妇人如约而至,马大夫已经等在那里,他手里拿着药膏、纱布,还有一双手套,极其耐心地教老妇人如何涂药,如何用纱布包好,并嘱咐她一定要带手套。同年10月6日,马大夫去世的第三天,当他的家人准备去医院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时,发现那位老太太跪在了家门口……为所有人看病,是马大夫坚守了一生的信念。马大夫的中文名是马海德,他的中国病人称他为“马大夫”,熟悉他的人叫他“马老”或是“老马”,  相似文献   

9.
易靖茗 《台声》2010,(11):80-81
<正>说起小城故事,也许第一个让我们想到的会是邓丽君和她的《小城故事》,但今天要说的小城故事却是一家台湾精品料理店。位于朝阳门内南小街的这家餐厅,透过透亮的玻璃门,可以一眼看到里面的摆设。店面装潢得很简约,淡黄色的软椅和干净的桌面,不大的店里,所有的摆设都井然有序,墙上和两间标间里有漂亮的台湾标志性风景图,浅褐的色调,亲切的闽南语歌曲,带着淡淡的回忆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颜梅生 《当代广西》2014,(12):58-58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本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书的作者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的传教士勃沙特。意外遭扣押在贵州黄平县城旧州,有一所天主教堂,居住着加拿大籍英国基督教牧师海曼夫妇和他们的孩子。1934年9月30日,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夫妇赶往旧州。不久,勃沙特、海曼以及一名女传教士埃米前往镇远传教。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居然走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当时,红六军团经过55天的艰苦征  相似文献   

11.
王建平 《当代广西》2014,(13):55-55
正这是我一口气读下来的书。南宁医生钟日胜以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触,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里,为我们打开了面向世界的那一扇窗户。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边缘上世界最穷的国家的最穷地区——尼日尔的津德尔城,一批广西医生医疗救助的身影,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感受到了浓郁的异国气息和强烈的审美新奇。  相似文献   

12.
读罢《民主与法制》杂志文章《一名心脏科主任的一天》,北京朝阳医院心脏科主任王红石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也让我们对医生多了一分理解。  相似文献   

13.
命运的逻辑     
谭五昌 《当代广西》2006,(15):58-58
乡村医生没有秘方也没有偏方,医术是中规中矩从书本里学来的。乡民大多尊敬乡村医生,但也大多挺讨厌他们,因为哪里有乡村医生出现,哪里就基本没什么好事情。再比如过年过节了,要宴请村干部村会计村电工……却唯独少了村医生。张半农回来做乡村医生,乡民就有点奇怪了。表面上客客气气地打招呼,私下里却在嘀咕:是不是在省城大医院里红包收多了,让领导给开除了,要不回来干啥?外面清风细雨,张半农两耳不闻窗外事,简单把老宅子收拾一下,挂牌坐堂了。静坐几日,终于来病人了,望闻问切后开出一方子,病人痛苦出一脸难色说:我带钱不够,回去取行不?张半…  相似文献   

14.
张彦 《友声》2013,(2):44-47
<正>回顾我的人生历程,在风风雨雨中度过,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光辉的理想始终在向我召唤,灼热的"情"字始终温暖着我的心。父母、夫妻、儿女和兄弟姊妹的浓浓亲情,自然是支撑我人生的支柱。尤其是我们夫妻间的深情和政治思想上的绝对信任,更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稳步前进的动力。我们共同感悟人生,与祖国人民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5.
《离骚》、《资治通鉴》、《红楼梦》、《鲁迅选集》……这些著作的英译本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而率先将它们介绍给世界的中国人便是杨宪益。  相似文献   

16.
毕业了,一切似乎都回归到平淡的最初,我仍是那个平凡家庭里的一双工人父母的女儿: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辉煌的家世,甚至也不够漂亮。大学里那个争强好胜的女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公司里的一个低眉顺眼的小白领,一个失去自信与个性,渐渐变得迟钝自卑的女孩。  相似文献   

17.
2007年9月,我响应国家号召和许多公安战线的同志们,离开家乡远赴西藏。援藏是神圣的使命,它让我更多地接触西藏的方方面面,更好地欣赏西藏的山水风景,更深地领略西藏的风土人情,当然,还有许多感动的小故事,温暖了我在异乡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吴志菲 《春秋》2011,(4):29-34
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作为向导和随行翻译协助埃德加.斯诺完成了名噪全球的《西行漫记》的采访工作。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半官方外交领导者之一.他曾被指定为同秘密来访的基辛格谈判的三人小组成员.新中国外交史上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他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丽萍  王未来 《人权》2003,(1):45-46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有着神奇的风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西藏不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雪域高原以外的人们来到这里,其中包括不少外国朋友。为了了解他们在西藏是怎样工作生活的,他们对西藏又有着怎样的感受,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系列专题电视片《外国人眼中的西藏》,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为让更多人了解西藏,我们将陆续刊出该片的文字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心醉神迷。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意识形态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