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永兴 《传承》2009,(20):8-10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2.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3.
张耀元 《前沿》2013,(22):169-170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努力实现旧民主主义社会多样文化向新民主主义一元文化的过渡,高度重视资产阶级话语体系和文化立场的清除任务.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的文化批判运动,运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以客观的笔触全面分析了这几次批判运动,希望能在研磨历史中启迪现实.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此,"批判地继承"成为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批判地继承"原则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量清理,整理出许多可为今天所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涉及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1966-1976年的"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直接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政治事件就涉及到史学界.对吴晗、翦伯赞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打开了个缺口,历史学界完全被"左"倾狂潮所覆盖,大批历史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右派分子",备受精神折磨和肉体伤害,失去人身自由,学术研究更无从谈起.对"文革史学"表示藐视和义愤固然是正当的,但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冷静地进行清理、思考、分析和评判才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对"山寨文化"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寨文化"最初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接着又在文化领域内以种种吸引人们眼球的方式挑战着主流文化,如山寨电影、山寨明星、山寨新闻联播等.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具有了相异于传统艺术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睿智判断与乐观估计,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在当代语境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历史上有段岁月叫作"四清"(后段改称"社教"),时在"文革"前的1963年至1965年间.由于"文革"的荒唐,过来人在回顾、反思历史时,往往淡漠了"四清"的实践与影响.从我的感受看,"文革"固然疯狂,但属于人们已普遍发昏,社会陷于非理性的闹剧,而"四清"则是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通过整个党政系统有组织进行的,参予者无不认真,甚至可以说是清醒的.所以,"四清"更能反映当时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体制的特点.我所在的内参部曾花了很多精力服务于这项"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8.
郭衍莹 《春秋》2010,(2):14-16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铺天盖地的批判运动。除电影《武训传》被点名批判外,被批判的还有《武训画传》等文艺作品。这次所谓的文艺批判运动,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把现今已收集到的各种史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对"血统论"风潮的批驳、造神运动的抨击、毁灭文化的倒退行为的驳斥、"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的理论性反驳等四个方面对"文革"时期普通知识分子的抗争进行了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陈元龙 《理论月刊》2005,7(4):67-69
过渡时期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体现出复杂而精微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性格。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存在着对知识分子的二重心态,体现着一种主变、主斗的文化性格;知识分子群体则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文化心态和非自主化的批判人格。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中的背反现象与运动中的文化心态、文化性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红卫兵运动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发生在世界性的"反文化"背景上,并且获得了形形色色的主要由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左"派党团、群众团体和个人的呼应.我认为目前人们对红卫兵运动的研究,还不大注意这一世界的"反文化"背景,因此也难以深化对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认识.考察这一问题,简要地说可以归于这样两个角度:中国红卫兵运动在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同世界性"反文化"青年运动的相似性及其原因;反过来,则是两者的不同性及其原因.拨开不同社会制度的外观,西方叫做"Anti-es-tablishment"(反正统),中国叫做"炮打司令部",两者都如西方当时激进的理论家所归纳的"解放、打破传统和环境的桎梏"."反正统"意味着"造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目标.一种新的行动哲学,因此在家中造父母的反,在学校里造校长教师的反,在社会上造政府企业领导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哈贝马斯看来,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私人通过媒介,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公开表达私人观点而形成公众舆论,实现启蒙和批判功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三俗"的历史根源,就来自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进程,但"反三俗"不可上升为"新道德主义"式的无情批判.面对"道德失范"而实施的社会救赎,亦不可将作为启蒙产物的"个体主义"之丧失作为代价.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体制"建设与"文化心理"建构同样重要,它们理应内外互补与一体两面地得以同生共进.  相似文献   

15.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宗宏岗 《青年论坛》2006,(6):129-130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提出,使我们重又意识到文化思想对社会的重要性.农耕社会所造就的中古社会文化之现象与当代文化之现象加以对照,并引申至近代的文化思潮,将其放入整个世界文化思想变革的大潮的运动形态之中,顺其然而然之.  相似文献   

17.
靖玉新 《前沿》2006,(10):215-217
"五四"运动是一个张扬激进主义的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的思想大旗,以思想启蒙为使命和旨归,但为什么却没有沿着欧洲式的启蒙道路走,相反却采取苏俄式的激进方式呢?本文通过在历史的具境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观以及现代文学史叙述作系统梳理,真实地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是非得失,试图对此问题做出新的角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杜运辉、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陆信礼分别撰文对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和合学"是"编造哲学"、"虚妄哲学".本文就此做出回应,认为"和合学"作为张先生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心得而通达的致思成果,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和合学"是张先生基于"自己讲"、"讲自己"哲学史观的哲学创新体系,是对传统哲学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智慧结晶,为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资源,以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20.
保罗·维利里奥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长期倾力于反思技术的局限性,破解当代社会的技术迷雾.受梅洛·庞蒂的影响,维利里奥广泛考察了技术对人类知觉模式的塑造和变形,试图揭示出影像时代"虚拟取代真实"的人类生存状况.具体到艺术领域,维利里奥则认为当代艺术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使其丧失了反思和批判技术的能力.当代艺术偏爱"表现"胜过"再现",存在着"反文化"和"反自然,,的"去域化"倾向,因此维利里奥倡导重新树立人文主义的美学和伦理的评价标准,以应对当代艺术的"越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