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和“马克思的道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场争论中所形成的两个派别。“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者主张马克思是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正义的社会决定标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非正义的。“马克思的道德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立场建立其正义理论并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正义之争”的实质是争论双方都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得唯物史观已经将两种立场的对立消解于自身之中,因此两个派别应该在较量中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3.
蹇庐氏 《先锋队》2011,(10):56-56
“日记门”、“开房门”、“艳照门”……这“门”那“门”的频发,以及个别干部数人淫乱、染上性病等等丑闻不时被披露,至于包养情妇,乃至嫖娟宿妓,竟然也常有所闻。少数干部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已成严重问题。其实,风流成性、生活荒淫,凸显的是严重的作风问题,反映了个别干部道德滑坡所形成的道德危机。难以想象,一个私德不修、游戏人生的干部,会是一名克己奉公、公正廉明的公德楷模!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旦缺乏伦理的约束,就必然出现盲动。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此“经济奇迹”,世界为之瞩目,海内外一致公认,学术界并无异议,但对于现阶段中国的道德状况,学术界先后提出过几种不同看法,如“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道德失范”说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看法略加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状况进行辩证思考,以便能更好、更准确地评价我们面对的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5.
李博威  李令成 《奋斗》2001,(6):40-40,44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两个“坚持不懈”的提出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诚信”之所以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确实在于不讲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诚信道德的现状,探寻道德生活中诚信危机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呼唤诚信道德、迫切要求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7.
人为性与为人性:道德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忠华  易小明 《唯实》2008,1(1):29-31,90
道德因人而生,为人而存在。整个人类伦理思想史表明,道德从来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存在。失去“人为性”的道德是虚无,失去“为人性”的道德是外在于人的僵死的工具,且一旦极端化,就会成为束缚人发展的桎梏、枷锁!“人为性”与“为人性”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道德意义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3,(10):23-25
表、穿皮夹克、开摩托的照片公布后,也引发了热议。仿佛整个先进人物群体都不得不面临一种“现代性”的审视与压力。“砖”一代:沉默的大多数纵观我国已有的先进人物现状,基本上都是将他们作为一个个道德高地来推行,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集体主义成为大多数的宣传落点。长期下来,实际上是给大众灌输“无我”的道德理念,教导人们“一切以整体利益为重”,“奉献一切”。例如,在学校中,好人好事成为一种“软性道德”规范,更利用操行分、品德加分等来体现其价值。在社会上,这种集体主义准则慢慢代替了人自身的道德判断和品质发展,个人无需思考、不容选择。用学者王坤庆的说法,“我们被决定得太多了,接受这样的宣传教育,每个人都完完全全变成‘社会主义大厦的一块砖’。”  相似文献   

10.
李江南 《学习导报》2012,(15):48-49
从2007年开始的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湘潭市累计产生了“中国女孩”文花枝、“孝子”杨怀保、“板凳妈妈”许月华等三位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爱心爷爷”赵在和,还产生了“英雄母亲”杨应君、“就业奇人”皇晓东、“向日葵女孩”何平等数十位感动全省、闪耀全市的省级市级道德楷模,形成了道德模范集群出现的现象。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到处都有涌现,但各地产生的先进典型质量有高有低,数量有多有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中,道德劝善无力,拜金思潮迭起,不讲信誉,不守规则,铺张放纵等现象在扩展。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这种道德精神的低谷,是在近十年来道德政治化倾向逐渐淡化的总趋势下发生的。政治对道德的干预弱化,这一趋势既包含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步,也带来了道德生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在锦州振兴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用榜样力量引领和激发全市干部群众投身实现“三年倍增”、建设渤海名城、海岸锦州的热情,从2010年6月开始,历时4个月时间,锦州市开展了“锦州市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突出面向基层群众、体现先进性、注重评选过程、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习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由此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加强道德建设,传播道德精神,弘扬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5.
道德悖论及其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德海教授在《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彻底否定了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引发了我们对道德悖论及其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笔者所理解的道德悖论,是在主体进行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假命题”。同时我们认为,揭示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及其基本性状和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悖”的可能性和基本理路,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厘清哲学和伦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困惑”的真实原因,揭示逻辑学史上一些“经典悖论”的“道德真面目”,培育和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建立市场经济中的新型道德体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带来的社会道德滑坡颓势以及“道德爬坡”的艰难,许多人在呼吁要“加快道德重建步伐”,并有不少人提出了构建新型道德体系的种种方案,但皆淹没在“一切朝钱看”的喧嚣声中。此次,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则使r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必须完成的一个重大任务了。  相似文献   

17.
于璐 《世纪桥》2009,(23):118-118,122
“道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当人类进入变幻莫测的21世纪。思想上的矛盾定然更加突出地表现在道德领域。党的十七大在文化方面首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颇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本溪市文明委要求各县区、各部门深入广泛地开展“道德故事”讲述活动。目前,各县区先后组织创作编演道德故事作品10余个,开展各类讲述活动10余场次,涌现了一大批新的讲述者,弘扬了“学模范、讲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社会新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约定俗成的道义准则。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德滑坡、道德无序、道德沦丧、道德危机这类词句频频在报刊出现,不少公民都遇到甚至品尝了非道德的苦果。因此,加强道德建设非常重要。公共场所与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维护正常生活秩序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近年来,一些人的“缺德”行径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石凳石桌,不仅被游客弄得脏兮兮的,常常还“缺胳膊少腿”;街头的公用电话亭等设施…  相似文献   

20.
于璐 《世纪桥》2009,(21):118-118,122
“道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当人类进入变幻莫测的21世纪,思想上的矛盾定然更加突出地表现在道德领域。党的十七大在文化方面首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颇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