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科学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在认识、把握德育过程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优化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明  陈美玲 《世纪桥》2007,(2):155-156
当前,高校德育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种种不适应,直接表现为高校德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弱化,德育工作者时德育规律不了解。德育实效性不高。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解读高校德育过程规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系统,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由其构成要素的性质、数量和相互间的功能耦合关系决定的,要研究高校德育系统的运行规律、特点和功能,首先应界定和划分系统组成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将高校德育系统分为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评估和德育管理四大要素子系统,并对各要素的性质、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德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德育观1、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均是主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洽,是协调和统一的。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更多地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之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现代的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本质上是教师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主体性德育…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高校德育评估规律就是高校德育评估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或高校德育评估系统与高校德育系统、教育评估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一种本质与必然的联系。高校德育评估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决定着高校德育评估的规律的多样性。高校德育评估基本规律主要表现为德育评估系统外适律、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德育评估量质统一律。  相似文献   

7.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现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通常被认为是关于"道德"与"世界观"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中日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如何使经济、科学和教育三者同步发展的问题上是共同的。运用发展心理学对比中日高校德育的得与失,运用发展心理学来指导德育实践,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以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对于来自主体的德育信息并不是全部并收兼容的,是有着十分鲜明的“选频”特点的。也就是说。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信息的选择有很强的自主性。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主体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作为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过程。德育的自主选择能力是以接受心理为其基础的,而接受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1994-2003年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的统计,对我国高校德育研究论文增长量、论文主题年度变化进行分析,揭示我国高校德育理论研究发展特点以及变化趋势,预测高校德育科学领域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10.
疏导是德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坚持疏导原则,把握疏导的本质内涵,对于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德育的实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变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德育过程与疏导原则德育过程是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这一理论是确定德育原则的基础,也是研究疏导的本质,搞好德育工作的科学依据。疏导是德育过程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是实现…  相似文献   

11.
英国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事务引领、社会活动锻炼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隐性德育,并呈现出内容阶级性、过程情感性、途径多样性、方法生活性等特点。英国高校隐性德育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应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信仰"的德育力量;增加德育过程的人文关怀,积极探索"关爱"的德育力量;优化校内校外德育途径,深入发掘"行动"的德育力量;形成生活化德育思维,大胆探求"真实"的德育力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大家正在对什么是德育,如何认识德育过程,大学德育与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把这些研究成果和各家之言,做一归纳,供同行们参考。一、什么是德育目前,对什么是德育,至少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或者说,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简称。这种理解,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教育、德育理论,一直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德育。甚至到今天的  相似文献   

13.
李艳 《求实》2006,(Z1):207-208
认识德育新特点,是为了深刻揭示德育新规律。对新形势下德育新规律的揭示,是对传统德育认识的深化和升华。近年来,德育不断推行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整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德育实效低,究其根源,德育内在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是我们所面临的德育的基本现状,也是造成德育实效低,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和自觉遵循德育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德育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是指德育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主体参与德育活动的广度和各个主体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深度。从与传统德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德育…  相似文献   

14.
所谓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教育也有自身的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贯穿在教育发生发展始终、在教育的一切方(?)都发挥决定作用的内在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有必要从教育的基本规律中加以考察。 (一) 规律是容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改变和消灭它,但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教育规律亦如此,在德育首  相似文献   

15.
情境德育是指德育者根据德育目的和受德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德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鼓励受德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德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是医学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和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促进两者的融合,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深刻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命之维的大学生社会化德育范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错位,要求德育从生命价值实现视角确立逻辑起点和基本向度,在知性德育与社会德育深度联动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德育目标、载体、手段及功能的优化和完善。研究德育社会化对传统知性德育的革新,应在构建德育范式的过程中系统开发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社会生活资源,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掌握社会结构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德育内涵,实现德育向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网络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一旦浸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便由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形成网络文化。高校德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出现了那些新特点?如何构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笔者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特点1.德育信息的海量化和更新的快捷性。网络信息内容十分丰富,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信息资源,扩大了高校德育覆盖面,拓展了高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增强了高校德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内容方法□李康平邓小平同志在十年动乱结束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精辟论述,形成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它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运用马...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推动教育进步,促进公民成长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加强高校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德育的整体性和本质要求。"中国梦"对德育指导思想、发展规律、参与主体、解决问题具有重大启示,应构筑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基本内容、力量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