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脱贫后返贫风险不容忽视,脱贫可持续需强化防返贫。防返贫是稳固脱贫成果应然之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提保障。河北省通过未贫先防、及早发现、精准帮扶,逐步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防返贫实践路径,但原深度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生态环境脆弱、脱贫人口缺能、扶贫产业薄弱、动态监测困难等阻碍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能力、夯实脱贫县域产业发展基础、优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扶贫攻坚任务已经进入尾声,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术界的返贫研究也进入高潮。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返贫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关注重点。总体上呈现出基础理论深入、研究重点转移以及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从返贫研究的多年发展来看,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以及一些特困地区是返贫研究关注重点,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是返贫研究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是防止返贫的根本途径。可以预测,未来返贫研究将转向"防贫"常态化、扶贫多元化以及贫困治理长效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的扶贫事业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扶贫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和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切实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就需要从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帮扶成效,强化督导、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以集中力量发展产业为重点,制定防返贫一揽子行动方案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和制度,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还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近两年来,我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但仍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机制衔接不紧密、产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等挑战。为此,要通过转变观念认识、完善政策机制、发展长效产业、培育多元主体等举措来推动二者的衔接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过去一年,安顺市上下合力,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三个转向”,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巩固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本身就是硬任务,近下来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工作都遭遇到了一些困境,表现为:精准识别准确度有偏差;扶贫主体积极性不足;防止返贫前瞻性缺失。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2020年的如期脱贫计划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和考验。但"危"中孕育着"机",疫情面前,人们对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为脱贫助力;以往的良好经验是宝贵财富,可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可持续脱贫推进机制和前瞻性返贫预警机制是创新手段,可为防止返贫提供保障。通过在实践中完善好体制和机制,不仅能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真正做到真脱贫和脱真贫。  相似文献   

7.
何广  董桂 《当代贵州》2023,(3):52-53
<正>黔南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要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开新局奠定坚实基础。黔南州围绕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目标和“三个转向”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系统推进“1+5”行动和“六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州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实现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22,(4):31-33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如何更好保障14亿多人"到点开饭"?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十周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建设湖湘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户返贫已成为脱贫攻坚期间的新问题。为防止出现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现象,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确定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不变,以防止和减少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1,(5)
正核心提示固阳县按照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等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产业带领农牧民走上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湖北各地需要立足区域发展布局,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协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乡村建设行动以及乡村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新景     
<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贵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个方面,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吴传娟 《当代贵州》2023,(Z3):20-22
<正>贵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压器”,全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产业产销两旺,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核心阅读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有效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与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等重要。解决返贫问题不仅需要立足当前,通过严把脱贫质量关和开展脱贫人口跟踪监测,防止因脱贫不实、质量不高、脱贫不持久不稳定等可控因素导致的返贫,更需要着眼长远,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创建预防控制贫困发生的机制,以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新的历史阶段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乡村振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明确了“如何推进”“振兴什么”“怎么振兴”。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成果,从内在要求看,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和建设农业强国。当前,以高质量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及时发现、及时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课题组成员通过赴湖北宜昌、襄阳、黄冈、恩施等地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专项调研,围绕发挥大数据在防止返贫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沈阳市康平县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条主线,坚持完善脱贫攻坚中行之有效的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体系,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设,实施精准帮扶,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康平县注重把组织优势发挥在脱贫攻坚一线,深入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年"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等有关负责人解读文件内容,介绍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总的看,  相似文献   

20.
2019年下半年以来,郴州市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治已贫”到“防返贫”工作转变,取得积极成效。坚持新理念引领,锚定防贫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引领,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走正走实防贫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