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促成了传播权力的再分配,也使得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困难愈加增大。全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包括:网络舆论场格局失衡导致现实政治风险迭加;各类社会思潮"众声喧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成严重威胁;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强化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与操纵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网络舆论格局调整重塑、社会思想理论领域活跃深刻等特点。同时存在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群体情绪极化导致舆论讨论泛化等问题。对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治理,注重国际舆论场的整体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全民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将社会主义从社会思潮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我国当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科学理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有力地回击不良思潮的攻击;在处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问题的关系上,采用引导和整合的手段;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就必须通过强大的组织和舆论向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并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相互交织,针对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从建立网络官方引导力入手,提高主流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从"网络红人"入手,培养、发掘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红人"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代言人;从高校网络社区入手实施正确引导;从教学方式变革入手,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相互交织,针对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从建立网络官方引导力入手,提高主流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从"网络红人"入手,培养、发掘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红人"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代言人;从高校网络社区入手实施正确引导;从教学方式变革入手,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网络社会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力、西方国家信息技术垄断威胁网络意识形态防御力、异化的网络舆论冲击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的建设,创新网络信息技术,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在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我国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扩大政治认同、增进共识,切实抓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在互联网上旗帜鲜明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同时,要加大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全民化时代,网络日渐变为社会风险的流出地、热点舆情的聚集地、思潮拼比的主阵地。我国网民人数存量庞大与增量迅速,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元化网络思潮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我国虽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当前有五大错误论调阻碍着我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分别是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网络技术发展自主论、网络危害现实有限论、网络空间主权无涉论。在新时代,必须树立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匡正上述奇谈怪论。  相似文献   

9.
王刚 《党史博采》2016,(4):47-48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冲击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宣传主阵地建设来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把握着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前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统揽国内外大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新发展,开创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高度,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机制,凸显出新时代加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运营理念的跃迁,以网络为载体的讯息传播扩散和社会舆论无限拓展,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充斥于网络社区。网络新媒体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之中,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强化网络媒介传播的秩序规范性、突出网络议程设置的舆论导向性、加强主流经典网站建设、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多重交互性作用、积极利用技术把关好网络媒介传播等,有益于新时期网络媒介境遇下更高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受众面广,影响巨大,表现出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建设,要和大众文化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密切结合。将意识形态传播与大众娱乐诉求交融渗透,形成双向互动机制;加强规范网络建设,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现代新兴媒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要进一步利用好新兴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就要加强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载体作用;构建掌上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教育平台;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累了对待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密切关注和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教育;坚持以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待社会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等。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目标始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时代,有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要做到"两个转化",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生活化、立体化。结合生活需要,转变话语表达,实现理论宣传源于现实、关照现实。综合运用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个性化传播与群体性传播、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等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智能算法、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交互设计等方式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主流思想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个性化、叙事方式感性化、呈现场景立体化大大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度、温度与力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编织的“信息茧房”、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拟态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应遵循价值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技术赋能,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智慧升级”;完善制度监管,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长效续航”:以规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消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也是国家主权利益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体现。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多元化、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特征、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的不断侵蚀、西方国家"网络自由"文化的蛊惑等因素必然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地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技术强国、强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法治建设、不断强化"心防"力量、还应积极处理好"同心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信息殖民主义、敌对势力网络渗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的威胁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和控制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和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对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从增强高校对网络空间舆情的政治敏锐性、加强高校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的建设、正确引领高校网上社会思潮,转换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方式等方面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