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国外先后产生的各种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也被统称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据西方某种哲学,“革新”和“改造”马克思主义,试图以“现代马克思主义”名义说明当代世界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因而在理论界引起了普遍关注。为了使大家开阔思路,在比较中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在这里对国外“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况作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王金福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于本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后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这种异化理论也引起...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说,我国学术界过去一直没有接触过“西方马克思主义”,但在70年代末期,当着这一思潮被介绍给我国读者以后,它迅速成为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对象,被列入许多高等学校的课程,并由哲学扩展到文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和研究领域。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介绍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它经历了19世纪的传播、应用和发展,20世纪上半叶的凯歌行进和下半叶跌宕起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彻底失败了,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作出了“根本错误的判断”。这种思潮在国内也有所反映,一些带有偏见的人,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奇和柯尔施等人,他们依据黑格尔哲学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的一种学术思潮。 一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争所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伤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思潮。它起源于本世纪20、30年代,主要是一些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西方学者教授的理论观点。它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1955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梅劳·庞蒂首次把这种理论叫作“西方马克思主义”。1968年5月,大规模的法国学潮和工潮,开始使它成为西方激进社会运动的理论武器,从此,影响日渐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为一种机械唯物论,一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意识的作用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问题意识"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中国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价值导向。这种意识的生成和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种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和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换;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由原初的"外在旁观"转变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全面对话;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期以来,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多起来了,出了一些成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也无形之中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似乎真有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似乎“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事情恐怕不这么简单,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究竟出于何处,始于何时,有兴趣的同志当然可以作些考证。这个词,六十年代以后才被较多的西方学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悄然升温,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中就兴起了许多心理学趋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流派。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他在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创造了著名的异化理论、社会性格理论等。中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的国家,主流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而研究弗洛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对于丰富和指导国内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枝盛 《理论参考》2009,(11):47-51
“后马克思主义”的称谓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些著述之中,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的概念。后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当今西方一些赞同“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等论调颇为盛行。这严重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命运究竟怎样?应当对此作出尖锐的回答。 (一) 那些声称马克思主义“过时”、“不灵”的人们未必真正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前西方的一些顽固、保守势力把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把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落后于最发达的资本  相似文献   

12.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呼唤中国学术界,以一种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式,科学地再现90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中的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语境下的政治发展理论往往倾向于把政治发展道路界定为朝着西方政治民主的进程 ,而随着 70年代现代化理论的衰落和 8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很快摆脱现代化规范式的理论困境 ,实现了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的语境转换。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了考察,叙述了其演变的大体脉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继承了70年代末以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否认阶级政治成为其理论时尚。它们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突出以白领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新中间阶级研究,分析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关注90年代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受排斥人群。尽管这些理论形式多样,但均以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为共同特征,主张以个体的文化权力抗争取代阶级斗争。新马克思主义以社会多元主义话语全面取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话语,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对西方发达国家左翼的广泛渗透,性质上属于一种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根据西方学者西伯恩的描述,并作适当的补充,对当今西方活跃的“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学”、“复兴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左派”等左翼思潮作概要介绍,以促进对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改变。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发生了马克思与正义之争。马克思与正义之争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视觉和理论旨趣上的必然反映,为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积累了新的知识资源,是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解蔽。但由于大部分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误解,他们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缺陷。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重点集中于: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哲学基础、价值主体和理论主题的阐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及其生成逻辑的哲学分析;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之科学内涵的阐发;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当代价值的诠释。随着当前我国社会正义问题的凸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经济滞胀,西方整个工业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失业危机,尤其是青年失业已成为更加紧迫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果你去问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任何一个年轻人,什么是他们这一代人在八十年代以致八十年代后所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除了核裁军以外,他(或她)会立刻回答:“失业问题”。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失业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点;而在许多老年人的心目中,“失业”唤起了他们对三十年代的记忆——大量的失业和接踵而来的世界大战。“失业”越来越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和忧虑。尽管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共中央编译局、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联合发起的“90年代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于6月底在京召开。首都理论界6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 会上,出席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的我国代表、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李其庆教授等介绍了会议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