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海湾战争后,联合国组建了一个专门负责核查及销毁伊拉克原子、生物及化学武器的委员会(简称“特委会”)。特委会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外交人员、武器专家、语言学家及电脑专家。其中也不乏披着专家外衣的秘密情报人员。围绕着武器核查,特委会及西方国家与伊拉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情报与反情报斗争。美国中央情报局暗渡陈仓伊拉克一直指责特委会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工具,是为美国利用武器核直延长对伊制裁服务的。伊拉克不断揭露美国利用传委会进行情报活动。1997年10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1134号决议,威胁将对伊拉克采取新的制裁措…  相似文献   

2.
自今年初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得手以来,美国一直把反恐战争第二阶段的打击目标锁定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并为对伊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借以推翻萨达姆政权积极进行舆论和外交上的准备.针对美国的"倒萨"计划,伊拉克也在舆论、军事和外交方面进行积极准备,以达到"护萨"目的.  相似文献   

3.
世纪回眸     
1990年—1992年 海湾战争爆发 1990年8月2日凌晨,由于石油价格、债务和边界等问题争执不休,伊拉克出动300多辆坦克、几十架飞机和数万人的地面部队侵入科威特。针对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连夜举行紧急会议,通过了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然而这一切无济于事。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行动计划,海湾战争自此爆发。战争开始后,多国部队出动各种战斗机对伊占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军事目标和设施进行猛烈轰炸;伊拉克则向为多国部队…  相似文献   

4.
随着战争的进展,伊拉克人道主义灾难进一步加剧,其中伊儿童的境况尤其堪忧。据调查,因受长期制裁影响,伊儿童的健康状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和危险。有专家预测,战争将使130万伊拉克儿童面临严重的饥俄、疾病和死亡威胁,伤亡人数可能高达数十万之众。战火中成千上万弱小无辜的生命正在告诉世  相似文献   

5.
田开砚 《两岸关系》2003,(12):32-33
民进党上台以来,为了推行“台独”分裂路线,加大了对军事的依赖程度,妄图达到“以武拒统”的目的。尤其是今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对台湾军事方面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伊拉克战争以美军迅速获胜,伊拉克政权的土崩瓦解而结束。台湾“国防部”在派员观察美伊战争的“活教材”后,对美军新军事革命成果和高技术战争形态“惊骇”的同时,加快了台军的“新军事革  相似文献   

6.
布什“倒萨”行动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7月5日的《纽约时报》披露了一份美军从三面合围攻打伊拉克的计划,即美军将从北面土耳其、南面科威特、西面约旦三国包抄伊拉克。在美欲实施大军压境之时,伊拉克周边国家土耳其、科威特、约旦等纷纷对美国的军事打击说“不”!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美国由于觊觎海湾石油,图谋夺取对中东产油区的战略控制,才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前次海湾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使美国在外交上日益被动,国际社会在制裁与反制裁、禁飞与反禁飞方面的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对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更为有利,也有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06,(24):62-62
国际制裁一般包括外交制裁、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等。  相似文献   

9.
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其首次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邪恶轴心”说,正式表明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事渐近尾声,伊拉克已经成为美国第二阶段反恐的首要打击目标。3月11日~20日,总统切尼出访英国与中东10国。其目的在于巩固美国和中东各国的反恐联盟,即说服阿拉伯各国支持美针对伊拉克的政策,成立反伊同盟,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创造政治、外交和军事条件。然而,中东各国一致表示反对美对伊进行军事打击,使切尼吃了闭门羹。随后,阿拉伯国家联盟还在第14次首脑会议上推动伊拉克与科威特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迈出和解步伐,由此致使美军事打击伊拉克…  相似文献   

10.
“倒萨”运动紧锣密鼓,伊拉克上空战云密布,在一触即发的“第二场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私人军事公司被舆论称为是对伊作战的“秘密军队”。私人军事公司最早出现于1975年,美国弗吉尼亚一家军事建筑公司和  相似文献   

11.
1月24日,克林顿作出了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的“沙漠惊雷”计划,国际社会为避免海湾战火再燃,外交斡旋一刻不停。 2月23日,在伊拉克外交部,安南同阿齐兹签署《备忘录》,海湾紧张局势缓解,但——  相似文献   

12.
从美伊战争爆发到奥巴马宣布美军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结束,在整个武装冲突期间,私人军事公司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了美英联军的各种军事行动,既承担了核心的作战行动,也负担了保卫、后勤等任务。但是,由于对私人军事公司及其雇员的刑事管辖权存在问题,而导致其在伊拉克制造了许多灾难。  相似文献   

13.
美英情报部门称截获 萨达姆海外“密杀令” 2002年11月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透露,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日前已经命令其手下强大的情报机构,设法暗杀目前流亡在英国的伊拉克反对派领导人。萨达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美国和英国一旦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时,伊反对派趁势另立政府。而萨达姆的这一“密杀令”被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截获。  相似文献   

14.
从1989年6月开始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带来了较大困难,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所谓“制裁”,是中共十三大以后,尤其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一、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公开宣布“制裁”中国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带头对华实施“制裁”。中国采取措施平息政治风波的第二天,即1989年6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宣布五项对中国实施制裁的行动:(1)暂停政府对政府的一切武器销售和商业性出口;…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布什在5月1日宣布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一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本该举办盛典,好好庆祝一番,可惜伊拉克形势的演变让他根本无暇顾此。2004年开春以来,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又呈现新的变化与危机,令山姆大叔头痛不已。1、逊尼派什叶派联手,反美暴力冲突升级自3月31日费卢杰焚尸事件发生后,美军大动干戈,多次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行动,对费卢杰逊尼派武装力量进行狂轰滥炸,将什叶派激进领袖萨德尔围困在圣地纳杰夫。美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作风激起了伊拉克人的民族仇恨。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一向水火不容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捐弃前嫌,同…  相似文献   

16.
在美英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之际,台湾却在世人瞩目的焦点之外,秘密采取一系列军事动作,加快发展导弹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李敬臣  赵利根 《半月谈》2004,(19):84-86
秋风送爽,今年的中秋、国庆前后相连,正是家庭团圆、举国欢庆的时节。在位于北京方庄的家里,杨洪林大使夫妇正忙着收拾行装,出任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今年53岁的杨洪林,197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在3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先后在中国驻苏丹、科威特、埃及、伊拉克、巴林大使馆和外交部亚非司工作,与阿拉伯世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亲眼目睹了历次战乱和长年制裁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伊拉克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2003年10,他结束中国驻巴林大使任期,奉调回国,并在今年7月被正式提名为中国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时下的伊拉克,安全局势相当严峻、复杂。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中伊友好关系,促进中伊两国的互利合作,续写中伊传统友谊?临危受命的杨洪林大使肩负着重大使命。9月27日,杨大使在北京接受了《半月谈》记者的独家专访。这是他赴任前首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世界经济列车缺少“火车头”,复苏缓慢乏力。展望2003年的复苏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头号不确定因素就是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  相似文献   

19.
三、“沙漠惊雷”缘何未炸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这次确实准备对伊拉克动武。它从1月中旬开始紧急调兵遣将,推出了代号为“沙漠惊雷”的军事打击方案,忙乎了一个多月完成了军事部署。那阵子,海湾上空阴霾密布,战云翻滚,眼看一场狂暴弹雨就要倾泻在伊拉克头上。然而,就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30日,美国鹰派人物向布什总统递交了一份公开声明,要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实现叙利亚和伊朗的政权更替,制定针对朝鲜的打击计划,并像封锁古巴那样对朝鲜进行军事封锁。这无疑是一份新的战争计划书。虽然它是美鹰派人物的意见,但也是美国一直以来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反映。当美军部队在伊拉克萨达姆的故乡克里特抓到了萨达姆后,舆论普遍认为,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伊拉克人民这种反美的精神的支柱,美军在伊拉克所遭受的袭击将会减少,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日子会更好过。然而,在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欢呼声还未散尽时,在伊拉克的国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