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是公司法立法宗旨之一。我国公司法中的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尽完善,且其有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改变主要依靠公司资本三原则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制度体系。强化公司设立、运营、清算等各个阶段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制度,建立公司债权人保护制是完善我国公司法上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论公司法上债权人保护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霞 《河北法学》2004,22(6):48-53
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是公司法立法宗旨之一。我国公司法中的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尽完善,且其有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改变主要依靠公司资本三原则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制度体系,强化公司设立、运营、清算等各个阶段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制度,并增加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强化公司董事责任制度,建立公司债债权人保护制是完善我国公司法上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按照我国传统的公司法观念,公司资本制度是公司法的核心制度之一,其对内是资本充实的实践性标准.对外则是衡量公司信用的有效尺度,而且还是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障之所在。由于人力资本本身所具有的人身依附性、无形性等特点,使其对债权人之债权无直接清偿能力,从而不利于债权人利益之保护。许多学者据此认为,人力资本不可用作出资。但笔者认为,虽然人力资本无法直接用于清偿公司债权人之债权,但通过法律制度的有效设计,仍然可以有效保障债权人债权之实现。本文将按照公司设立、运行之一般规律,从人力资本的进入、运营及退出三方面分析人力资本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3年底我国公司法作出了以资本制度改革为主的相应修正,由于认缴资本制下公司资本的相对不足,可能给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带来问题。文章分析资本制度改变可能带来的问题,提出在相应机制未配套前充分利用公司法既有的债权人保护制度并加以完善,以保障公司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5.
王斐民 《法学杂志》2004,25(6):23-25
本文从资本三原则的角度对中外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梳理,并分别提出了我国公司法相关制度的变革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凤君 《行政与法》2007,(6):119-121
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正案正式在立法上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一人公司对公司外部债权人存在着巨大风险,其极易成为股东欺诈债权人的工具。针对中国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的规定应该作如下制度安排:完善资本制度,强化资本充实和资本不变原则;健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保护债权人的知情权,披露一人公司的必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冯晓奕 《中国律师》2013,(10):68-70
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而资本信用是资本企业的灵魂。为确保与维护公司的资本信用.大陆法系公司法规定了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的三项原则。其中,资本确定原则是指公司资本应具有确定性,其设立时应在章程中对公司资本作出合法并明确的规定,由股东全部实际认购或认缴;资本维持原则指在公司存续过程中,应保持其实际拥有的财产始终处于一定水平之上。其实质是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资本总额一经确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变动.其有利于维护交易关系的稳定,从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资本维持原则在资本三原则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主要对实践中非货币出资影响拟上市公司资本信用的情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引言公司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其注册资本是公司存在和运作的基础,是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基本物质形式。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资本的“三原则”之一是资本确定原则,也称法定资本制,指在设立公司时,股东应当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标准,在缴足出资或股款、并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后,才能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现实中,股东出资不实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构成对实际出资股东的违约,侵犯了公司财产的完整权,也降低了公司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极大损害了公司潜在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债权人债务人缺乏还款能力的时候,便要求追加出资不实的债务人的开办…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司法》2013年修改前,公司资本制度是以注册资本为核心、净资产的变化受注册资本管控和检验的规则体系。2013年《公司法》的修改对公司资本形成设定了新的规则。新资本规则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原先以注册资本为核心的公司运营及债权人保护理念,更为务实地在公司自由经营与债权人利益保障间选择了新的平衡点。资本形成规则改革既是整体资本制度改革的先声,也为资本理念发展和资本法律体系协调完善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应当结合新的资本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及周边法律规则,在司法实践中探索公司资本司法审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外合资开发房地产合同欺诈的界定 我国公司法对于注册资本实行法定资本制,要求在申请设立登记时,股东或发起人必须实际、足额交纳注册资本①法定资本制极为强调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原则),要求在公司设立时,全部资本均得到认缴。其立法意图在于保证公司资本的真实可靠,防止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欺诈、投机行为,使公司在成立时即有足够的资本可供运用。这无疑有利于强化公司信用,健全公司的财务结构,对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维护十分有利。实行法定资本制也符合制定公司法的初衷。但是,随着股份经济…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界实现了由传统的经济犯罪观向现代经济犯罪观的转换。经济犯罪的基础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空泛到实在,从宏观到具体,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犯罪基础理论具备了相当的学术积淀,经济犯罪基础理论研究迈入了学科化、体系化的新阶段。三十年来的经济犯罪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庞冬梅 《北方法学》2012,6(1):78-86
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与德国的构成要件理论都是以费尔巴哈的Thatbestand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继承了费氏Thatbestand理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构建了今天占通说地位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以贝林为代表的古典犯罪论体系将主观要素与评价要素从构成要件中切割出去,形成了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支离破碎的构成要件";后又经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的演变,重新将主观要素与评价要素逐渐复归于构成要件,这是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构成要件理论向费尔巴哈最初主张的Thatbestand理论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3.
刑事学科系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维俭 《法学研究》2006,28(1):14-31
随着刑事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具有方法论价值的刑事一体化思想应运而生。刑事一体化理论渐显其系统论的內涵,但其中尚有诸多的未尽之义,因此,有必要自觉地运用系统论的哲学方法来整合刑事学科的研究,即构建刑事学科系统论。刑事学科系统论主要包括整体范围论、结构关系论、学科分组论和功能机制论等四个基本方面。四个基本方面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共同构建出整个刑事学科研究的大体蓝图。  相似文献   

14.
Donald Black's theory of law has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sociology of law. However, while the theory views law as a quantity variable, there has been limited empirical support from quantitative studies. This study offers a quantitative test of Black's theory using data from 579 Canadian municipal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ntity of law, in terms of crime clearance rates, varies positively with stratification, morphology,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just as Black's theory has predicted. In addition, population size, population density, the property and violent crime rates, and policing resources also affect the clearance rate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general notion that there is more law for certain groups and under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lso, most of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Black's theory, thus supporting its viability as a sociological theory. In addition,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explanations, the resource explanation and the need/dependency explanation, are proposed to interpret the findings. These contradictory and yet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perhaps reflect the reality of law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客观归责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刑法学上的难题之一。大陆法系多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作为因果关系的判断基础。德国自1970年代开始,出现“客观归责理论”,在学说与实务上渐渐受到重视。运用客观归责理论来处理因果关系,得到的结论与运用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差无几,但是对于少部分的案例,处理结果可能不同。客观归责理论有三个思考层次:第一,以“是否制造法所不许的危险”为判断的起点,如果行为的危险性是受到容许的,即使有死伤的结果,这个结果一概与行为无关;第二,继续追问,危险行为是否与结果的发生有常态上的关联性;第三,针对很少部分的案例,还要再追问,危险行为所引致的结果,是否在“构成要件的效力范畴内”。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始终是其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以人为本"之所以在当代中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成为一种显性的实践观念,是因为"以人为本"对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An analysis of Jean-Marie Abgrall's cultic brainwashing theory shows that the theory i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the pseudoscientific theory that was developed first by the American CIA as a propaganda device to combat communism, and second as an ideological device for use by the American anti-cult movement to rationalize efforts at persecution and control of minority religious groups. The CIA theory has been evaluated scientifically in research in several contexts (i.e., communist coercive indoctrination of Western prisoners, the CIA's attempted development of brainwashing techniques, and with American new religions or cults). In each context,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ineffective in coercively changing worldviews. Because of this pattern of disconfirmation, testimony based on brainwashing theory has been opposed as unscientific by relevant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nd repeatedly excluded from American legal trials. Consequently, neither legal decisions nor public policy with respect to minority reli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Abgrall's appropriation of this pseudoscientific theory.  相似文献   

1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general theories of crime. Yet recent research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its applicability to all offenders. Specifically, the influence of antisocial peers has been found to exert a stronger effect among those individuals evincing higher levels of criminal propensity (deemed social amplification), whereas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theory have either not been shown to interact with criminal propensity or not been tested. This study examines several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ompon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its influence is dependent on an individual's level of self-control. Results suggest little support for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hypothesis as the components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were found to operate similarly across individuals regardless one's level of self-control. Implications for criminological theor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张丽卿 《北方法学》2009,3(5):13-30
客观归责理论形成于德国。1990年代初,台湾地区刑法学界开始介绍客观归责理论,虽然未必成为主流,但在刑法学的研究上引起很大的重视。相对于此,台湾地区司法实务由于长期受相当因果关系的影响,客观归责理论的运用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且是从各级法院的第一审开始。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5992号判决突破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束缚,大胆采用客观归责理论,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法律学说从外国引进,能否在本土生根,是测试这个外国学说是否良好的指标。台湾地区“最高法院”虽然已经接受客观归责理论,但是否可能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而成为实务的主流,还需要后续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美国内幕交易归责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证券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结合证券法中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基本原则以及秩序、正义、诚信的一般法律理念 ,提出了禁止、制裁内幕交易所必须遵循的依据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内幕交易归责理论 ,包括平等享有信息理论、受托义务理论、信息泄露理论、非法盗用理论。现在 ,受托义务理论及盗用理论等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证券法采纳为内幕交易的归责理论 ,反映了全球性的主张公平、有效地传播信息的观点已取代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内幕交易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