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公共管理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公共问题丛生提出的新型治理理念。目前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省、市政府之间自发协调两种形式实现。总体而言,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社会参与水平还比较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辖区政府的不规范竞争、参与主体协作机制的缺乏、GDP至上的绩效考核制度、区域公共政策的缺乏都制约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间竞争、构建多元共治的网络化治理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公共政策成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蒋新宁 《前沿》2013,(16):97-98
世界经济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必须要加强国内改革的进程,减少与国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新科技革命影响的扩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于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职能可以切实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本文在研究了公共管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此作了一些简要介绍,同时对我国政府现有的管理实践模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促进政府职能的最佳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公共管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采用科学的公共管理方法,是顺利实现公共管理目标,提高公共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了解公共管理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公共管理实践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管理方法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对公共管理方法本身的发展还是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前进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杨楠 《人民论坛》2012,(5):46-47
传统的管理型政府模式、政府本位模式、功能管理型政府模式以及程序化的政府模式等四种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着弊端,并直接影响政府管理的效率提升。新公共管理理念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构建服务型政府,用战略思维进行公共管理,创新管理方法以实现秩序和效率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是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发挥传播沟通职能,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抗灾救灾;有助于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有助于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树立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面对公共危机时,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具体来说,应设置专门的政府公关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制作与发布政府公关广告;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形象;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办事效率;做好善后工作,化危机为转机。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危机公关,防胜于治。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公共危机和重大突发事件频频爆发,刚刚过去几个月的中国汶川大地震及毒奶粉事件引发了中国学界乃至世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新一轮的热议.危机管理已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政府在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分析和疏导新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对于解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对于中国的行政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IS09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的互利关系等八项原则,来剖析和理解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找到新公共管理理论与IS09000标准体系的关联,并找到政府行政机构依照IS09000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针对新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决策提到了重要位置。从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看,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决策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管理体制的变革和重构就成为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而公共管理体制嬗变的过程必然要受到政治文明的规制和导引,体现和宏扬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促使政府公共管理从善政走向善治,并实现政治文明的实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4,(7):96-96
赵清文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无论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的防范预警中,还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紧急应对与恢复重建中,政府公信力都是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宗旨、态度、行为和效果,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也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之下,要求政府应当强化公信力建设的意识,牢牢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和革新,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以促使政府公信力得到切实提升。  相似文献   

11.
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敏江  梁莹 《求索》2006,(1):63-65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利益的内容亦不相同。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不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但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公共利益隶属于政府利益,公共利益是政府利益的本质。公共利益蕴含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全部必要性,因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则为政府管理创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统一,必须加强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和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学生 《传承》2008,(8):118-119
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则为政府管理创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统一,必须加强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和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长剑 《青年论坛》2007,(6):124-126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而区域性公共物品治理是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私有化模式、国家化模式、自主组织模式和区域联合治理模式构成了区域性公共物品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坦率地讲,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或者说"多中心"的治理理论应是引导中国未来区域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政府管理创新探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管理创新是各级政府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调整和变革,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创新是指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思维习惯的改变和理论的创造;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是指改变一种制度安排,实现其价值增值的过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运作方式和过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建立灾害应急管理科学决策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江 《中国减灾》2004,(6):14-15
建立和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科学决策体系是顺利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建立现代的科学应急决策体系,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建立综合性的灾害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专门的灾害应急  相似文献   

17.
5月5日,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颁奖仪式暨公共管理创新论坛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李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副省长王建满出席论坛并颁奖。省委书记赵洪祝对这次创新案例的评选活动作出重要批示:"《今日浙江》杂志社和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就各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处在公共危机多发期,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法律不完善、机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等诸多不足。我国政府应在法律保障、机构设置、信息公开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科学界定政府在农业公共管理中的职能边界是顺利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在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必要弄清楚我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职能、干预的范围、参与管理的方法等问题,即政府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职能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持续的公共管理改革。本文首先归纳了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并梳理了其改革进程所体现出的主要理念,以期对我国的改革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